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鄞州
加工企业不断关停 宁波水煮笋风雨飘摇何去何从?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2-05-06 10:40:10报料热线:81850000

  市场无情。

  以鄞州为主的宁波水煮笋业曾经在国内出口市场叱咤风云,稳坐霸主地位。如今,原只能望其项背的福建反而扶摇直上,成为新盟主。作为我区农业两大出口产业之一,水煮笋缘何节节败退?今后何去何从?水煮笋生产刚结束,记者深入基层,对此进行了调查。

  春笋收购:福建客商首次抢滩宁波

  由于原料成本在水煮笋生产中所占比例不低,因此,每年春笋收购价格是宁波企业和笋业协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年竞争对手——福建客商上门收购更是成为行业内最大的新闻。

  4月中旬,正是宁波春笋大量上市时节,福建建瓯地区几家企业开着集装箱车,大举进驻宁波收笋。

  “这是破天荒头一次。之前几十年来,都只有宁波企业到福建去收笋,今年倒了过来。”市笋业协会秘书长董克勤说,福建春笋价格一直大大低于宁波。

  以去年到厂收购价为例,福建平均为1.20元/公斤,宁波为1.86元/公斤,每公斤相差0.66元,以18升水煮笋来说,每罐需原料约35公斤,则两者每罐即相差23元。

  宁波和福建均是全国重要的水煮笋出口基地。由于起步早,发展快,且春笋规格和级别均优于福建笋,宁波在出口市场竞争中一直明显领先,甬企前往福建收笋已成惯例。前几年,国内水煮笋出口市场有福建与浙江“四六开”之说,即福建占40%,浙江占60%,而宁波占到浙江的大部分。

  2009年,这一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浙江占比下降,而福建占比稳步提升。从去年一季度出口量来看,福建已上升至46%,浙江只占到37%,其他地区也有相当比例上升。

  福建水煮笋业竞争力明显上升,其背后是企业数量的速增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原料收购的竞争加剧。今年以建瓯为主的福建中部地区春笋平均收购价已升至每公斤1.40元至1.50元,预计宁波市平均收购价为1.75元左右,两地差距继续缩小。品质更佳的宁波春笋成了福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市笋业协会估计,一周内福建企业在宁波总收购量为105万公斤,且价格高于本地,平均为每公斤1.56元。“可以说是抬价收购。”董克勤说。

  水煮笋加工企业:宁波不断关停福建欣欣向荣

  “如今福建水煮笋加工企业,无论是投资强度还是生产规模均已超过宁波。”市笋业协会理事长、宁波启盛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龙说。

  建瓯就是一个典型。早在2005年,建瓯就已取代浙江临安成为全国水煮笋罐头生产第一县,当年产量为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3%,销售量达4万多吨。

  与福建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波水煮笋业每况愈下,步履维艰。

  宁波拥有丰富的优质竹林资源,是我国水煮笋产品的发源地之一。但从2009年起,宁波地区水煮笋出口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少企业因无利可图纷纷歇业或转行。2009年,全市还有水煮笋加工企业49家,到目前只剩下二十几家有出口实绩。

  我区变化尤为明显。1983年,“富甬粮油食品”在横街镇庄家溪开张,这是全市第一家水煮笋加工企业。

  1998年,以我区企业为主的宁波市笋业协会成立。2005年前,全区会员企业超过30家,但2008年关停了17家,会员企业只剩下10家,到今年全区水煮笋加工企业仅9家。

  与企业关停同步的是加工量日益萎缩。2005年,全区加工水煮笋93万罐,占到全市总量的41%。今年,全市水煮笋加工量预计为120万罐左右,其中我区为30.6万罐,在全市占比已降至25%,奉化则以60%的占比坐上头把交椅。

  这反映在日收购量上也非常明显。2007年,全市春笋收购量最高一日达到375万公斤,但今年最高一日仅为234万公斤。

  董克勤分析,全市水煮笋大幅减产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溪下水库建设使得大批加工企业倒闭;二是企业亏损,去年全市企业亏损面达到70%;三是环保制约,随着对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对于相当部分位于水库上游的水煮笋加工企业来说,环保成为横亘在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今年位于龙观的“春汛”和余姚3家企业关闭,都是因为处于水库上游。

  生存环境更优的福建水煮笋加工企业,利用宁波腾出的空间,加快了发展速度,加上当地政策扶持,终于迎头赶上坐上了全国头把交椅。

  反观宁波,水煮笋加工业几被遗忘。“政府扶持政策几乎没有,就连原市、区两级对协会的工作经费补助也已取消多年。”董克勤说,去年底,协会差点解散。

  出路:提高精加工率,深耕产业链,需要政府扶持

  中国水煮笋绝大多数出口日本。2004年,宁波水煮笋出口达到高峰,总共23134吨,创汇2769万美元。

  近五六年来,受“毒水饺”事件以及日本国内打假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出口水煮笋数量有所下降,但这两年有所恢复,而且比较稳定。杨文龙认为,宁波水煮笋产业仍大有可为。以“启盛”为例,去年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700万美元,而今年前4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0%,预计全年可突破亿元大关。

  “关键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杨文龙说。

  随着福建与宁波在原料、人工等成本上差距的缩小,宁波要反败为胜,提高精加工率尤为重要。“整个行业出口仍以18升装的粗加工原料笋罐头为主。”市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说。在精加工逐渐成为主流的现在,精加工产品所占比例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区生产加工能力的标志。统计表明,福建精加工产品比重已超过宁波。

  其次是深耕产业链。目前,宁波水煮笋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诸多不足,尤其是企业闲置率高,“1个月忙、11个月闲”,且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而福建、江西等地春笋上市季节生产水煮笋,其余时间生产竹制品或其他农副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生产等成本。这也是福建水煮笋业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难以突破,宁波水煮笋加工企业虽说已走上内外销之路,但依然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

  采访中,企业说得最多的是政府扶持。“引进先进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拉长产业链,均需要政府扶持,而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杨文龙说。

  做大做强水煮笋产业,在宁波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今年收购已经感到有些吃力了。”竹之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三星说,“最多一天收了30万公斤,远远超出18万公斤的企业日加工能力。为解决山民春笋卖难问题,我咬咬牙收下了,但一部分只能外调。那明年呢?”

  据悉,今年春笋是小年,明年是大年,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原料面临收购难题。

  而且受天气影响,今年春笋上市季节特别集中,由往年的40天左右缩短至二十几天。宁波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卖难现象,而且笋价一直往下掉,最低到厂价每公斤跌破1.20元。“这势必会影响山农的种植积极性,在山区劳动力趋向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此下去,今后谁还会去挖笋?”董克勤说。

  作为大宗出口农产品,宁波水煮笋产业兴衰关系着成千上万山农的“双增”、关系着当地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市场无情,该是到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加工企业不断关停 宁波水煮笋风雨飘摇何去何从?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2-05-06 10:40:10

  市场无情。

  以鄞州为主的宁波水煮笋业曾经在国内出口市场叱咤风云,稳坐霸主地位。如今,原只能望其项背的福建反而扶摇直上,成为新盟主。作为我区农业两大出口产业之一,水煮笋缘何节节败退?今后何去何从?水煮笋生产刚结束,记者深入基层,对此进行了调查。

  春笋收购:福建客商首次抢滩宁波

  由于原料成本在水煮笋生产中所占比例不低,因此,每年春笋收购价格是宁波企业和笋业协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年竞争对手——福建客商上门收购更是成为行业内最大的新闻。

  4月中旬,正是宁波春笋大量上市时节,福建建瓯地区几家企业开着集装箱车,大举进驻宁波收笋。

  “这是破天荒头一次。之前几十年来,都只有宁波企业到福建去收笋,今年倒了过来。”市笋业协会秘书长董克勤说,福建春笋价格一直大大低于宁波。

  以去年到厂收购价为例,福建平均为1.20元/公斤,宁波为1.86元/公斤,每公斤相差0.66元,以18升水煮笋来说,每罐需原料约35公斤,则两者每罐即相差23元。

  宁波和福建均是全国重要的水煮笋出口基地。由于起步早,发展快,且春笋规格和级别均优于福建笋,宁波在出口市场竞争中一直明显领先,甬企前往福建收笋已成惯例。前几年,国内水煮笋出口市场有福建与浙江“四六开”之说,即福建占40%,浙江占60%,而宁波占到浙江的大部分。

  2009年,这一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浙江占比下降,而福建占比稳步提升。从去年一季度出口量来看,福建已上升至46%,浙江只占到37%,其他地区也有相当比例上升。

  福建水煮笋业竞争力明显上升,其背后是企业数量的速增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原料收购的竞争加剧。今年以建瓯为主的福建中部地区春笋平均收购价已升至每公斤1.40元至1.50元,预计宁波市平均收购价为1.75元左右,两地差距继续缩小。品质更佳的宁波春笋成了福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市笋业协会估计,一周内福建企业在宁波总收购量为105万公斤,且价格高于本地,平均为每公斤1.56元。“可以说是抬价收购。”董克勤说。

  水煮笋加工企业:宁波不断关停福建欣欣向荣

  “如今福建水煮笋加工企业,无论是投资强度还是生产规模均已超过宁波。”市笋业协会理事长、宁波启盛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龙说。

  建瓯就是一个典型。早在2005年,建瓯就已取代浙江临安成为全国水煮笋罐头生产第一县,当年产量为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3%,销售量达4万多吨。

  与福建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波水煮笋业每况愈下,步履维艰。

  宁波拥有丰富的优质竹林资源,是我国水煮笋产品的发源地之一。但从2009年起,宁波地区水煮笋出口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少企业因无利可图纷纷歇业或转行。2009年,全市还有水煮笋加工企业49家,到目前只剩下二十几家有出口实绩。

  我区变化尤为明显。1983年,“富甬粮油食品”在横街镇庄家溪开张,这是全市第一家水煮笋加工企业。

  1998年,以我区企业为主的宁波市笋业协会成立。2005年前,全区会员企业超过30家,但2008年关停了17家,会员企业只剩下10家,到今年全区水煮笋加工企业仅9家。

  与企业关停同步的是加工量日益萎缩。2005年,全区加工水煮笋93万罐,占到全市总量的41%。今年,全市水煮笋加工量预计为120万罐左右,其中我区为30.6万罐,在全市占比已降至25%,奉化则以60%的占比坐上头把交椅。

  这反映在日收购量上也非常明显。2007年,全市春笋收购量最高一日达到375万公斤,但今年最高一日仅为234万公斤。

  董克勤分析,全市水煮笋大幅减产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溪下水库建设使得大批加工企业倒闭;二是企业亏损,去年全市企业亏损面达到70%;三是环保制约,随着对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对于相当部分位于水库上游的水煮笋加工企业来说,环保成为横亘在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今年位于龙观的“春汛”和余姚3家企业关闭,都是因为处于水库上游。

  生存环境更优的福建水煮笋加工企业,利用宁波腾出的空间,加快了发展速度,加上当地政策扶持,终于迎头赶上坐上了全国头把交椅。

  反观宁波,水煮笋加工业几被遗忘。“政府扶持政策几乎没有,就连原市、区两级对协会的工作经费补助也已取消多年。”董克勤说,去年底,协会差点解散。

  出路:提高精加工率,深耕产业链,需要政府扶持

  中国水煮笋绝大多数出口日本。2004年,宁波水煮笋出口达到高峰,总共23134吨,创汇2769万美元。

  近五六年来,受“毒水饺”事件以及日本国内打假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出口水煮笋数量有所下降,但这两年有所恢复,而且比较稳定。杨文龙认为,宁波水煮笋产业仍大有可为。以“启盛”为例,去年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700万美元,而今年前4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0%,预计全年可突破亿元大关。

  “关键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杨文龙说。

  随着福建与宁波在原料、人工等成本上差距的缩小,宁波要反败为胜,提高精加工率尤为重要。“整个行业出口仍以18升装的粗加工原料笋罐头为主。”市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说。在精加工逐渐成为主流的现在,精加工产品所占比例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区生产加工能力的标志。统计表明,福建精加工产品比重已超过宁波。

  其次是深耕产业链。目前,宁波水煮笋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诸多不足,尤其是企业闲置率高,“1个月忙、11个月闲”,且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而福建、江西等地春笋上市季节生产水煮笋,其余时间生产竹制品或其他农副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生产等成本。这也是福建水煮笋业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难以突破,宁波水煮笋加工企业虽说已走上内外销之路,但依然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

  采访中,企业说得最多的是政府扶持。“引进先进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拉长产业链,均需要政府扶持,而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杨文龙说。

  做大做强水煮笋产业,在宁波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今年收购已经感到有些吃力了。”竹之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三星说,“最多一天收了30万公斤,远远超出18万公斤的企业日加工能力。为解决山民春笋卖难问题,我咬咬牙收下了,但一部分只能外调。那明年呢?”

  据悉,今年春笋是小年,明年是大年,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原料面临收购难题。

  而且受天气影响,今年春笋上市季节特别集中,由往年的40天左右缩短至二十几天。宁波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卖难现象,而且笋价一直往下掉,最低到厂价每公斤跌破1.20元。“这势必会影响山农的种植积极性,在山区劳动力趋向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此下去,今后谁还会去挖笋?”董克勤说。

  作为大宗出口农产品,宁波水煮笋产业兴衰关系着成千上万山农的“双增”、关系着当地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市场无情,该是到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