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砖窑旁那个温暖的家
蒋小华一家都住在砖窑边一幢老旧的楼房里,厂里为了照顾他们一家,把二楼两间房都给了他们。我们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穿过砖窑才找到她的家,室内陈列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台电视机。隔壁厨房里,蒋小华的儿子正在切辣椒,叫唤:“妈妈,你来做菜,奶奶爱吃你做的。”蹲在阳台边正和婆婆聊天的蒋小华应声而去,一会儿,飘出了麻辣的油烟味。
采访时,不可避免地要问及蒋小华经历过的苦难——2004年前夫亡故、2008年汶川地震受灾。我问得小心翼翼,深怕触及她的伤痛。但她却一脸洒脱,很自然地如实相告,而且诉说中透着一股“生活将更美好”的自信。这份乐观很能感染人,一旁的婆婆虽然听不懂我们的对话,但看到儿媳妇的神情,她也开心地笑着。
我说:“蒋大姐,你婆婆和你生活在一起很开心的。”蒋小华笑了:“她在我身边,我放心。”
采访回来时,有位同行听到这个故事,问我:“她为什么要带着前婆婆来打工?”我说:“婆婆没有人照顾,她放心不下。”同行很顺口地接了一句:“不能送社会福利院么?”
那位同行想到的,可能是我们普通人都会做的选择。但把前婆婆作为孤寡老人推向社会,蒋小华从来都没有想过。一开始出来打工时,她把婆婆交给了现在丈夫的哥哥照顾,蒋小华每月给赡养费。后来,婆婆病了,蒋小华不放心,就带着一起来打工。我问蒋小华:“你犹豫过吗?”她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说:“这还用多想?她是我婆婆,天经地义的。”
自古就有婆媳不和的“传说”,把婆婆当作亲生母亲,改嫁时也带着,出来打工也带着,阳光下,风雨路,一起走,一起生活,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
蒋小华是一个很普通的四川农村妇女,她不会说豪言壮语,也不会煽情作秀。从蒋小华这些纯朴的言行中,究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启迪了什么?
蒋小华对婆婆的孝,不是那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愚孝,剔除了传统孝道的糟粕,取其了“养亲”、“敬亲”等普世价值的精华,这样的不放弃不抛弃,让人们倍觉温暖。真正的爱,往往是最无私的,也是最温暖人心的。
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可敬的男人,那就是能将这对婆媳带回家的杜德宽,他也让我们领悟到爱的另一层含义——包容。
卢科霞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