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出工”、“挣劳力定工分”……在宁海县深甽镇望海岗,一个海拔931米的小山村,“工分制”从1963年至今,保持了半个世纪。
近日,大雨初霁的午后,记者驱车从深甽镇直奔这个宁波海拔最高的村落。渐入深山,大雾渐浓,能见度降到20多米。蜿蜒的水泥路如同森林中的玉带,指引着我们在云山雾海中前行。来到漫山碧绿的山顶,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几片错落有致的水泥平地和楼房,山前屋后是一望无际梯田状的茶园。这里就是著名的望海茶的发源地,如今的望海岗茶场。
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村庄,依靠精品茶叶的生产销售,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年过半百的茶场支书俞志军把记者一行迎进茶场办公楼,并沏上了今年的新茶。据介绍,这里25户75名村民,2008年便入住村里盖的联排别墅,每户面积有240余平方米。茶场为此投入了五六百万元,个人不用掏一分钱,甚至水电费都由茶场支出。
望海岗之所以不分山地,实行“工分制”,和茶分不开。据俞志军介绍,这里是一个以茶场为主体的村落,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茶叶加工统一管理模式,因此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集体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工分制”,也不是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平均主义分配形式,只是保留了过去的那种形式。茶场实行的还是多劳多得,工作出色另有奖金。
村里的收入全部来源于茶叶销售,并归茶场委员会管理。去年,村里销售茶叶200多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主要劳动力都是茶场的职工,按劳取酬,每天工作8小时,按出勤率和岗位拿9至10分,10分折合约130元。正是因为一直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这里的村民很少下山进城工作,愿意留在山上。
从坐下之时起,记者便注意到了满墙的奖状,这里的茶叶1984年已被评为宁波名茶第一名,村集体还被授予“1991年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茶场的山地归集体使用,这样才能确保茶叶的质量。”俞志军话音一顿,黝黑的脸庞露出了坚定的目光。“我们从1996年开始就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是就地取材,把山上的油菜籽榨成菜饼,用来作肥料。”
“我们每年销售不愁,各地的买主都慕名前来求购。一般使用‘第一泉望海茶’商标,去年一公斤价格在2400多元,今年卖到了2600多元。”俞志军质朴的话语中透着骄傲。
参观完茶叶筛选、炒制、烘干等流程,已近傍晚,不远处轻烟袅袅,村民们面带轻松的笑容,从茶海中走回飘香的柴房。我们不由得陶醉在这片原生态茶海之中……
小贴士
望海岗,是宁海与新昌的界山,因可以看见象山港海面而得名。从宁波坐快客到宁海城区,再从总站坐中巴到深甽镇马岙村,从马岙到望海岗是5公里的水泥路,但没有班车,要包车前往。从宁波自驾车到宁海高速路口下后走甬临线,从梅林转象西线可到望海岗。宁波日报记者 徐欣 宁海记者站 陈勇 周武军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