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农村老年朋友:拿什么来丰富我们的晚年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13 10:39:58报料热线:81850000

  现状

  老年学校入学率仅有3%

  上周,60岁的陈阿姨打来电话说自己想学跳伦巴,但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地方。

  “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离开了这个小村,家中就剩下我这个老太婆,突然感觉空了一样,日子过得没滋没味。”陈阿姨说,她整天没事可做,有时一天到晚就盯着电话机,想听到电话铃响,想有人打来电话。“我知道这是太空虚了,就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做。因为年轻时喜欢跳舞,现在就想再学习起来。但是村上、镇上找遍了,都找不到学习的地方。”

  陈阿姨说,她真羡慕市区那些老年人,可以在老年学校里学习,还能结识很多朋友。

  有着这样感慨的,不止陈阿姨一人。前不久,同样来自农村的林大爷打进帮办热线。他说自己想学习电脑操作技术,方便和在外工作的女儿聊天。但是找了一个星期,都没在镇上找到一所适合老年人的、收费相对低廉的培训学校。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学习是一个重要途径。尽管我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比较快,但目前受各种因素限制,老年教育普及还存在不少盲点,尤其在农村。”宁波社区大学教育处处长雷英告诉记者,目前在老干部局主管的各级老年大学和市教育局主管的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老年教育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城区老年教育成效明显,居民学习的渠道和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但是,相对于居民的学习需求,老年学校一座难求现象仍然并不鲜见。有调查显示,我市老年人上老年学校的入学率仅有3%。农村供需矛盾更是突显。

  个中原因,除了村镇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不利于课程的开展,以及村中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课程不完全匹配外,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就是农村老年教育机构的不完善。

  对此,社区大学教育处副处长赵文君深有感触。“有些乡镇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老年教育工作在有些乡镇场地、师资、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探索

  澥浦镇因地制宜迎合老人心

  虽然步履艰难,但我市各乡镇也在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进行着探索。镇海区澥浦镇社区教育中心就在老年学校的开展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澥浦人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如今的年轻人都走出村庄闯天地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澥浦镇社区教育中心校长兼老年学校校长吴戏贤说,在澥浦镇2.2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将近5000人,若论常住人口,比例还会更高。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2005年,吴戏贤开始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实践探索。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地不足、人员又分散,怎么办?

  澥浦镇老年学校目前的规模仅能容纳两个班级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教育的需求。同时,村民居住相对分散,不可能经常将全镇老年人聚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个现状,澥浦镇大胆采取了“进村进点”的形式,在每个村庄设置教学点,将老年教育的“主场”由镇上搬到村里,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入学。教学形式则采用电大远程教育,或借助老年协会、老龄办等多方力量开展各类活动。

  同时,镇老年学校作为各教学点的有益补充,采取“大讲堂”的形式,邀请专家就老人关心的话题开讲座。

  第二个难题,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对此,吴戏贤从2005年开始探索时就制定了一个原则——浅学实用。“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讲得东西肯定不能太复杂。太难的听不懂,慢慢大家就会没兴趣。况且,老人来学习并不是为了就业,而是提高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授课内容既要简单又要实用。”

  吴戏贤还专门做过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要求学习知识的占27%,要求参加保健活动的占44%,要求种花种草的占23%,要求学习带小孩技巧的占6%。不仅如此,这些具体需求也很多样,如在要求学习知识的老年群体中,想学习文化知识的占14.2%,时事形势占25.88%,法律法规占30.3%,环境保护占30.4%等。

  在家门口就能学到通俗实用的知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进来。据统计,如今每个学期,到澥浦镇各教育点参加学习的老年学员平均有450人,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则有3700余人。

  2008年,澥浦镇荣获省小康型老年教育先进镇。2010年,又荣获省级体育强镇称号。目前,全镇有回春医疗保健操、健身秧歌、地掷球、门球、太极拳等各类老年健康队伍27支,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农村老年朋友:拿什么来丰富我们的晚年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13 10:39:58

  现状

  老年学校入学率仅有3%

  上周,60岁的陈阿姨打来电话说自己想学跳伦巴,但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地方。

  “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离开了这个小村,家中就剩下我这个老太婆,突然感觉空了一样,日子过得没滋没味。”陈阿姨说,她整天没事可做,有时一天到晚就盯着电话机,想听到电话铃响,想有人打来电话。“我知道这是太空虚了,就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做。因为年轻时喜欢跳舞,现在就想再学习起来。但是村上、镇上找遍了,都找不到学习的地方。”

  陈阿姨说,她真羡慕市区那些老年人,可以在老年学校里学习,还能结识很多朋友。

  有着这样感慨的,不止陈阿姨一人。前不久,同样来自农村的林大爷打进帮办热线。他说自己想学习电脑操作技术,方便和在外工作的女儿聊天。但是找了一个星期,都没在镇上找到一所适合老年人的、收费相对低廉的培训学校。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学习是一个重要途径。尽管我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比较快,但目前受各种因素限制,老年教育普及还存在不少盲点,尤其在农村。”宁波社区大学教育处处长雷英告诉记者,目前在老干部局主管的各级老年大学和市教育局主管的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老年教育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城区老年教育成效明显,居民学习的渠道和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但是,相对于居民的学习需求,老年学校一座难求现象仍然并不鲜见。有调查显示,我市老年人上老年学校的入学率仅有3%。农村供需矛盾更是突显。

  个中原因,除了村镇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不利于课程的开展,以及村中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课程不完全匹配外,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就是农村老年教育机构的不完善。

  对此,社区大学教育处副处长赵文君深有感触。“有些乡镇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老年教育工作在有些乡镇场地、师资、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探索

  澥浦镇因地制宜迎合老人心

  虽然步履艰难,但我市各乡镇也在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进行着探索。镇海区澥浦镇社区教育中心就在老年学校的开展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澥浦人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如今的年轻人都走出村庄闯天地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澥浦镇社区教育中心校长兼老年学校校长吴戏贤说,在澥浦镇2.2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将近5000人,若论常住人口,比例还会更高。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2005年,吴戏贤开始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实践探索。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地不足、人员又分散,怎么办?

  澥浦镇老年学校目前的规模仅能容纳两个班级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教育的需求。同时,村民居住相对分散,不可能经常将全镇老年人聚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个现状,澥浦镇大胆采取了“进村进点”的形式,在每个村庄设置教学点,将老年教育的“主场”由镇上搬到村里,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入学。教学形式则采用电大远程教育,或借助老年协会、老龄办等多方力量开展各类活动。

  同时,镇老年学校作为各教学点的有益补充,采取“大讲堂”的形式,邀请专家就老人关心的话题开讲座。

  第二个难题,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对此,吴戏贤从2005年开始探索时就制定了一个原则——浅学实用。“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讲得东西肯定不能太复杂。太难的听不懂,慢慢大家就会没兴趣。况且,老人来学习并不是为了就业,而是提高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授课内容既要简单又要实用。”

  吴戏贤还专门做过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要求学习知识的占27%,要求参加保健活动的占44%,要求种花种草的占23%,要求学习带小孩技巧的占6%。不仅如此,这些具体需求也很多样,如在要求学习知识的老年群体中,想学习文化知识的占14.2%,时事形势占25.88%,法律法规占30.3%,环境保护占30.4%等。

  在家门口就能学到通俗实用的知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进来。据统计,如今每个学期,到澥浦镇各教育点参加学习的老年学员平均有450人,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则有3700余人。

  2008年,澥浦镇荣获省小康型老年教育先进镇。2010年,又荣获省级体育强镇称号。目前,全镇有回春医疗保健操、健身秧歌、地掷球、门球、太极拳等各类老年健康队伍27支,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