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对出水文物进行登记。
王光远带来了小白礁上的最新信息。胡龙召 摄
沉睡海底百余年的梅园石出水是本次考古的重头戏。
海底淘宝·聚焦“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发掘
明、后两天,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将对“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推出两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具体时间为上午9:00—11:00。同时初定于本月28日进行第三场直播。
记者了解到,央视直播团队60余人和宁波电视台、象山电视台相关配合团队目前已来到渔山列岛“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踩点勘察、调试机器设备等,做好了直播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小白礁位于渔山列岛的北渔山附近,远离陆地,之前一直没有覆盖有线电话和宽带网络,仅有的C网基站无线信号只能满足300人的语音通信及10M左右的3G上网宽带。为了这次的电视直播,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通信保障团队进驻渔山岛,克服种种困难,全程保障手机语音、3G上网和央视直播现场的通信需求。此举也使渔山岛告别了无宽带上网的历史。
据了解,明天上午9:00—11:00,央视的直播内容以水下考古的流程、设备、细节为主;后天上午9:00—11:00,央视将直播船载文物的提取,而每块重达50斤左右的梅园石的提取将成为其中的“重头戏”。
本次央视的直播在北京、宁波、象山三地同设直播室,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坐镇,将全方位解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装备。
水下考古队员王光远带来最新消息:
提取梅园石将用自制的小型吊机
自6月初进驻“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以来,3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每天迎着晨曦出海,伴着落日归航,在工作船上的周围进行水下作业,一点一滴地发掘100多年前埋藏在海底的“沉船”秘密。
宁波水下考古队员王光远也参与了此次考古发掘。此前,他还参加过位于广东汕头的“南澳1号”古沉船、位于海南西沙的“华光礁1号”古沉船的考古发掘。昨天,王光远因为要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而暂时离开小白礁回到了市区,他给记者带来了“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小白礁Ⅰ号”沉没原因依然是谜
2008年,王光远第一次见到“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真容,“船体几乎成了海底生物的乐园,船身被一层层的海洋植物覆盖着。”
这艘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像这样中等规模的运输船,当初又是怎样被海水吞没的呢?
之前,有专家表示,这艘沉船船体南部紧贴岛礁,应是某种原因导致触礁沉没。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专家也给出了很多答案:可能是风浪冲击、失控漂流、操控不当、船体年久失修等各种原因。
“沉没原因现在仍不好说。”王光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古船一般情况下都会借助风力,因此,“有时明明看到了礁石,但在风力作用下,掉头来不及了。”
这场景,颇像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瞬间。在电影镜头里,水手明明看到了冰山,但即便是快速地调转方向,也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撞上去。
当年,“小白礁Ⅰ号”是否因为触礁而导致沉没?水下考古队员还在为此寻找着水下的迹象和答案。
水下还有多少文物仍无法判断
根据考古资料描述,“小白礁Ⅰ号沉船”残存船体遗迹主要构件清晰可辨,已确认船体构件有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亦有少量散落的船板。
那么,现在能确定沉船有几个船舱吗?“不好确定。”王光远解释说,船体目前已残断成两半,而且隔舱板也有损毁,有可能两个船舱变成了一个,因此“很难判断”。不过,等沉船复原以后,也许这个谜团就可以解开了。
沉船前期已采集出水400多件器物,“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队队长林国聪曾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船上的水下文物一定非常丰富。”那么,沉船上到底还有多少文物?王光远透露:“目前我们已对船体表面,以及散落在船体周围的遗物进行了采集,但是,船体下面可能还有舱,所以这还得看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