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考古队员已经试着出水了部分梅园石。新华社发
昨日上午9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同时播出。伴随着央视的直播与设在北京、宁波、象山三地演播室里的专家的解读,小白礁沉船“真容”、那些沉睡在海底已160多年的精美文物,还有神秘的水下考古过程在直播中被一一展现。
昨天全天,水下考古队员共下水12人次、总潜水时间490分钟,出水2件青花碗及部分梅园石。
瓷器:清时瓷器输出普遍萎缩
与陆上发掘的文物大多呈一种古旧的颜色不同,这些来自海底的青瓷大多色泽鲜亮。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孙键表示,类似的器物,在日本、东南亚一带的水下考古中,都曾有发现。“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传统货物基本以瓷器为主,而且输出量比较大。明清时期,也有大量瓷器外销。”孙键说,此次水下考古发现瓷器400多件,与“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发现的瓷器相比,数量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末时中国瓷器的输出量已经普遍萎缩。”
印章:清朝贸易已有“合资”经营
沉船上出水了一枚刻有“源合盛记”的印章。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春明认为,这说明在清代的贸易中已经出现了“合伙”“合资”的概念。
“这枚印章说明,此次贩运至少是两个大的家族或两个大的集团合伙的。应该一个叫‘源记’,一个叫‘盛记’。”吴春明说,这种合伙,类似于现在的股份制。由于受到西方海外贸易体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民间海洋贸易体制里,这种方式也比较常见。
紫砂壶:清朝也有名家的仿制品
在昨天的央视直播中,有一个出水的紫砂壶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紫砂壶色彩艳丽,保存完好。壶底底款书有一句诗“二水中分白鹭洲”,诗边上是“孟臣制”三个字。孟臣是明代紫砂名家。孙键认为,如果沉船上只发现一件紫砂壶,那么这个壶就可能是船员的生活用品。
在6月23日的央视试播中,文静曾手持此壶面对镜头表示:“如果被确定是真品的话,那就是件珍贵的文物。”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告诉记者:“这件紫砂壶是不是仿品不好说,但是在清代仿制名家作品的情况的确存在。”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