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品浸在混有墨水的脸盆中
瓶口与瓶盖间有保护膜的运动饮料瓶盖渗入严重
实验背景
炎炎夏日,能喝上一瓶饮料想必是件惬意的事,但饮料的瓶盖是否干净却鲜有市民会查看。
事实上,饮料瓶盖造成二次污染的事件已多次见诸媒体。2005年至今,山东、广州等地就曾发生过“因为饮料瓶口有霉斑喝了肚子痛”“在饮料瓶盖内发现虫卵”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并未引起宁波市民的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市民仍是扭开瓶盖,直接就对着嘴畅饮。
本期《民生实验室》,记者挑选了8种不同包装材质、品种的旋转式瓶盖饮品,将它们浸泡在混有墨水的水中,看看瓶盖与瓶口是否完全密封,瓶盖内部是否会被污染?
实验时间:6月26日上午10点至下午3点
实验地点:本报社会新闻部办公室
实验对象:8种不同包装材质、品种的旋转式瓶盖饮品
实验人员:记者、本报热心读者
记者调查
市民普遍
开盖直接喝
夏季正是饮品销量最大的季节,市民在饮用时会对瓶盖加以留意吗?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
“要是罐装的饮料,我会用纸巾擦一下再喝,像这种旋盖的,我一般都直接喝,除非有兑奖什么的,我才会仔细看瓶盖。”一名在车站等车的小伙告诉记者。
随后采访的市民回答都与小伙类似,他们都表示,打开瓶盖后就直接对着嘴喝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不会仔细看瓶盖。而在选购饮品时,市民也都倾向于可以即开即喝的旋盖式饮品。
实验过程
8种饮料无一幸免受污染
前天上午,记者从市区一超市随意选购了8种旋转式瓶盖的饮品,分别为一瓶塑料包装的碳酸饮料,一瓶塑料包装、瓶口与瓶盖之间加有一层保护膜的运动饮料,一瓶塑料包装的矿泉水,一瓶瓶身为玻璃、瓶盖为金属的矿泉水,一瓶瓶身为玻璃、瓶盖为金属的金银花露,一瓶塑料包装的乳酸菌,一瓶环保材质包装、瓶口与瓶盖之间加有拉盖的酸奶,一袋吸嘴为塑料的吸吸果冻。
记者用脸盆接了半盆自来水,将半瓶蓝黑墨水倒入水中、搅匀,紧接着把这些未开封的饮品瓶口朝下倒置水中。浸泡10分钟后,将所有饮品取出,擦干瓶子表面,然后逐一打开瓶盖,观察瓶口螺纹处是否渗入墨水。
所有瓶盖无一幸免,每个瓶盖内部的螺纹处,都不同程度地渗入了蓝黑墨水。
其中,玻璃瓶身的两种饮品,瓶盖内的墨水残留最少,两瓶瓶盖与瓶身间加装了保护膜和拉盖的饮品,墨水渗入最多。而实际饮用中,市民对加有保护层的饮品反而放松警惕,认为渗入物未与饮品直接接触,可结果恰恰相反,加盖饮用后,所接触的渗入物更多。
由此可见,瓶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遮挡外物进入、防止饮品外渗或变质的作用,但其和瓶身并非完全密封,在肉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空气和水可以通过螺纹处的缝隙,悄无声息地进入瓶盖内。
相关新闻
饮料包装是否密封国家尚无相关规定
就饮料包装的相关问题,记者查询了《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但该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密封状态应包括饮料包装材料的哪些部分。
有市民认为,饮料瓶应属于一次性餐具,但根据一次性餐具国家标准的界定,一次性餐具包括预期用餐或类似用途的器具,如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壶、吸管等,饮料瓶是否属于,同样没有明确说明。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一次性餐具的国家标准肯定无法界定瓶装饮料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饮料的密封性受到影响的可能性非常低,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密封区域以外螺旋部位的安全性。
多项塑料制品国家相关标准起草人之一、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陈家琪,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国家的相关规定中,主要是检测饮料漏不漏,但不会检查瓶盖和瓶口处螺纹是否密封。因为现在的规定中,对瓶身、瓶盖和瓶口的标准是分离的,换句话说,瓶盖在现在的设计过程中是不密封的。虽然从技术环节看,是能够做到密封的标准,不过,这改造成本可能会很大。
因此,饮料螺旋部位不密封,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目前能不能解决、好不好解决还不好说。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