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鄞州
鄞企跨国并购演绎“蛇吞象”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2-07-02 11:42:08报料热线:81850000

  本报记者俞珠飞应科苗

  今年6月,宁波一舟投资集团对德国威运高(Vivanco)股份公司的收购、控股刚好一年。一年前,当这家成立仅20年的民企获得欧洲著名通信连接产品商——有着90多年历史的德国上市公司“威运高”66.67%的股份时,业内为之震惊,甚至欧洲市场也因此掀起波澜:“一舟”在欧洲的四大客户当即终止与其业务往来。一年后,这一被称为中国十大民企海外收购的案例进展如何?“一舟”如何演绎“蛇吞象”?它又给我们推进国际化以怎样的启示?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金融危机下的成功收购

  “比收购前的预计要好,2年的消化计划已提前一年实现。”6月27日,回顾过去这一年,“一舟”董事长张文阳显然十分满意。

  去年6月,随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强制要约收购公告期的结束,标志着宁波一舟投资集团正式完成了对德国威运高股份公司的收购。在这次收购中,“一舟”共斥资1000万欧元,获得“威运高”66.67%的股份。这也是近年来浙商首次以收购方式控制德国上市公司。

  并购“威运高”是从2010年9月开始谈的,到去年3月底交接,6月底全部完成,整体时间推进非常快。对此,张文阳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金融危机下的抄底,而是做了他们原本就要做的事,“收购‘威运高’只是我们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的一步。”

  据“一舟”常务副总裁王乃宁介绍,收购前,“一舟”只是“威运高”在中国100多家供应商中的一员,每年向“威运高”提供HDMI、USB等通信连接产品。而成立于1920年的德国“威运高”,是欧洲第二大提供通信连接产品的公司,在欧洲具有广泛的销售渠道,但近年来因现金流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收到“威运高”收购邀请的除“一舟”外,还有国内9家“威运高”供应商。按“威运高”原来的计划,希望这10家供货商共同出资在香港成立公司,再对“威运高”进行收购,以解资金链断裂的燃眉之急。张文阳当即表示反对,“如果我说了不算,宁愿不做。”一家中国供应商有意愿并有实力收购自己,这让“威运高”十分意外,开始对“一舟”、对张文阳刮目相看。

  1969年出生的张文阳,用20年的时间使“一舟”取得国产品牌综合布线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提供商。2010年,“一舟”实现销售20多亿元。

  2008年的金融危机改写了国际市场的格局,张文阳看到了这一机遇,并开始寻找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方向。“威运高”要求被收购的消息一传出,对张文阳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助“威运高”渠道、人才、品牌资源,“一舟”全球化战略可提前实现。

  “威运高”今年底可扭亏为盈

  按计划,“威运高”股东大会将于7月13日在德国汉堡市举行,张文阳将第一次以“威运高”监事会主席的身份参加。“2年消化目标,提前了整整一年实现,对股东们可以有个交待了。”张文阳轻松地说。

  去年这个时候,张文阳的身份刚变为“威运高”大股东和监事会主席。“非常自豪,中国民企也能带领欧洲大公司走出困境了。”提起当时的心情,张文阳这样说。

  张文阳对于消化这次并购胸有成竹,“‘威运高’出现连续几年的亏损,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少核心灵魂人物,因而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收购后,张文阳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威运高”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即不局限于欧洲,今后将面向全球,重点发展3C(电脑、通讯、消费品电子)专业配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涉足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后,张文阳着手改革组织架构,使之更能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结合“一舟”资源,“威运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今年起,这家欧洲区域公司在北美、亚洲的销售全面突破,其产品设计、采购、仓储、物流等则全部转至宁波,在德国的产品开发体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按计划,明年起,“威运高”将启动中东、南美、非洲市场。

  今年一季度,“威运高”实现销售同比增长12%,比预算增加7%,亏损面进一步收窄。“在整个欧洲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一数据已非常难得。”张文阳说,“预计今年底‘威运高’就可实现扭亏为盈,销售额有望增长40%。” “这次收购,不仅没有拖住‘一舟’的腿,相反,‘一舟’全球化战略得以提前3年实现。”张文阳说,“这正是‘一舟’收购目的所在。”

  按预计,“一舟”到今年底可实现销售额25亿元,同比增长20%,到2015年预计不低于50亿元。

  此前,“一舟”五年规划明确,到2015年实现全球化,销售额达到40亿至50亿元。

  殊不知,去年“一舟”成为“威运高”大老板的公告一经发布,“一舟”在全球的四大客户在第一时间便停止了与“一舟”的业务往来,给“一舟”带来的年损失约为1000多万美元,相当于年出口总额的1/7,影响不可谓不大。

  “收购前,我们就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对此,张文阳并未慌张,“‘一舟’从供应商变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分手是迟早的事。”

  张文阳启动客户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客户,在交期履约、品质保证等多方面加以强化,使之成为新的大客户,并加大了自主品牌的市场拓展力度,产品结构加快优化,6A、7类网线等中高端产品比例提升,并带动相关产品及配件销售,直接带动了“一舟”迅速发展,实现“此消彼长”。

  2011年,“一舟”出口额增长率达到30%,为近5年来出口增长幅度之最。

  至今年5月底,“一舟”出口额已超过5亿元,海外市场由原来的欧美地区拓展到俄罗斯、印度以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虽说‘威运高’经营出现了困难,但对于‘一舟’来说,‘威运高’毕竟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值得‘一舟’学习的地方很多。”张文阳说,就拿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来说,这是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威运高”就有着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可直接细化到全球的每个客户。

  “一旦时机成熟,‘一舟’将借助‘威运高’这一资本平台,实现在德国整体上市。”张文阳雄心勃勃。

  收购一年间,“一舟”和“威运高”互促互进,取得了共同发展。

  收购绝不是“一买了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欧债与美债危机带来的低价位,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开始提速,我区也有多家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经济学家辜胜阻引用数据表示,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最深重的一年,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下降56%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却同比增长了90%。

  年初举行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牢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

  “不过还是要看合适的时机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张文阳说,中国企业大多数并购案例是不成功的。

  “我们是按照净资产来收购‘威运高’,这个价格应该说是历史最低位。”张文阳说,这也是收购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节点的选择,“要是早几年,价格可能会是3倍、5倍。”

  张文阳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收购海外企业整合全球渠道、品牌等资源的绝佳机会,但匆忙的收购是不行的,如果不了解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文化,以及企业经营团队与企业文化,会非常麻烦的。

  “一舟”成为“威运高”供应商已有10多年历史,因此对于德国文化、法律,以及“威运高”的企业文化,张文阳显然更为熟悉,这也为兼并后重组企业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欧洲公司还是由欧洲的CEO来完成,我们只是对其战略和财务进行管控。”张文阳说,“至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需要长远的时间。”

  “所收购的企业最好是自己行业内的,”张文阳说,“一来熟悉行业发展,二来收购后有利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张文阳认为,对目标企业经营情况要非常了解,知道自己要取得什么,要投入多少,包括后期消化的持续投入,这都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一买了之”。“对我们来说,收购是为了要把它经营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能保持持续发展。”张文阳说,“海外企业寻求被收购,肯定是本身发展存在问题,我们必须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可能是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可能是一年或是几年。我们对于‘威运高’的消化投资原计划是2年,至今,我们已持续投入2500万欧元,也就是说,除了1000万欧元的收购款,一年内,我们又持续投入了1500万欧元,已超过前期收购投入。”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鄞企跨国并购演绎“蛇吞象”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2-07-02 11:42:08

  本报记者俞珠飞应科苗

  今年6月,宁波一舟投资集团对德国威运高(Vivanco)股份公司的收购、控股刚好一年。一年前,当这家成立仅20年的民企获得欧洲著名通信连接产品商——有着90多年历史的德国上市公司“威运高”66.67%的股份时,业内为之震惊,甚至欧洲市场也因此掀起波澜:“一舟”在欧洲的四大客户当即终止与其业务往来。一年后,这一被称为中国十大民企海外收购的案例进展如何?“一舟”如何演绎“蛇吞象”?它又给我们推进国际化以怎样的启示?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金融危机下的成功收购

  “比收购前的预计要好,2年的消化计划已提前一年实现。”6月27日,回顾过去这一年,“一舟”董事长张文阳显然十分满意。

  去年6月,随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强制要约收购公告期的结束,标志着宁波一舟投资集团正式完成了对德国威运高股份公司的收购。在这次收购中,“一舟”共斥资1000万欧元,获得“威运高”66.67%的股份。这也是近年来浙商首次以收购方式控制德国上市公司。

  并购“威运高”是从2010年9月开始谈的,到去年3月底交接,6月底全部完成,整体时间推进非常快。对此,张文阳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金融危机下的抄底,而是做了他们原本就要做的事,“收购‘威运高’只是我们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的一步。”

  据“一舟”常务副总裁王乃宁介绍,收购前,“一舟”只是“威运高”在中国100多家供应商中的一员,每年向“威运高”提供HDMI、USB等通信连接产品。而成立于1920年的德国“威运高”,是欧洲第二大提供通信连接产品的公司,在欧洲具有广泛的销售渠道,但近年来因现金流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收到“威运高”收购邀请的除“一舟”外,还有国内9家“威运高”供应商。按“威运高”原来的计划,希望这10家供货商共同出资在香港成立公司,再对“威运高”进行收购,以解资金链断裂的燃眉之急。张文阳当即表示反对,“如果我说了不算,宁愿不做。”一家中国供应商有意愿并有实力收购自己,这让“威运高”十分意外,开始对“一舟”、对张文阳刮目相看。

  1969年出生的张文阳,用20年的时间使“一舟”取得国产品牌综合布线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提供商。2010年,“一舟”实现销售20多亿元。

  2008年的金融危机改写了国际市场的格局,张文阳看到了这一机遇,并开始寻找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方向。“威运高”要求被收购的消息一传出,对张文阳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助“威运高”渠道、人才、品牌资源,“一舟”全球化战略可提前实现。

  “威运高”今年底可扭亏为盈

  按计划,“威运高”股东大会将于7月13日在德国汉堡市举行,张文阳将第一次以“威运高”监事会主席的身份参加。“2年消化目标,提前了整整一年实现,对股东们可以有个交待了。”张文阳轻松地说。

  去年这个时候,张文阳的身份刚变为“威运高”大股东和监事会主席。“非常自豪,中国民企也能带领欧洲大公司走出困境了。”提起当时的心情,张文阳这样说。

  张文阳对于消化这次并购胸有成竹,“‘威运高’出现连续几年的亏损,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少核心灵魂人物,因而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收购后,张文阳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威运高”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即不局限于欧洲,今后将面向全球,重点发展3C(电脑、通讯、消费品电子)专业配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涉足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后,张文阳着手改革组织架构,使之更能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结合“一舟”资源,“威运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今年起,这家欧洲区域公司在北美、亚洲的销售全面突破,其产品设计、采购、仓储、物流等则全部转至宁波,在德国的产品开发体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按计划,明年起,“威运高”将启动中东、南美、非洲市场。

  今年一季度,“威运高”实现销售同比增长12%,比预算增加7%,亏损面进一步收窄。“在整个欧洲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一数据已非常难得。”张文阳说,“预计今年底‘威运高’就可实现扭亏为盈,销售额有望增长40%。” “这次收购,不仅没有拖住‘一舟’的腿,相反,‘一舟’全球化战略得以提前3年实现。”张文阳说,“这正是‘一舟’收购目的所在。”

  按预计,“一舟”到今年底可实现销售额25亿元,同比增长20%,到2015年预计不低于50亿元。

  此前,“一舟”五年规划明确,到2015年实现全球化,销售额达到40亿至50亿元。

  殊不知,去年“一舟”成为“威运高”大老板的公告一经发布,“一舟”在全球的四大客户在第一时间便停止了与“一舟”的业务往来,给“一舟”带来的年损失约为1000多万美元,相当于年出口总额的1/7,影响不可谓不大。

  “收购前,我们就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对此,张文阳并未慌张,“‘一舟’从供应商变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分手是迟早的事。”

  张文阳启动客户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客户,在交期履约、品质保证等多方面加以强化,使之成为新的大客户,并加大了自主品牌的市场拓展力度,产品结构加快优化,6A、7类网线等中高端产品比例提升,并带动相关产品及配件销售,直接带动了“一舟”迅速发展,实现“此消彼长”。

  2011年,“一舟”出口额增长率达到30%,为近5年来出口增长幅度之最。

  至今年5月底,“一舟”出口额已超过5亿元,海外市场由原来的欧美地区拓展到俄罗斯、印度以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虽说‘威运高’经营出现了困难,但对于‘一舟’来说,‘威运高’毕竟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值得‘一舟’学习的地方很多。”张文阳说,就拿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来说,这是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威运高”就有着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可直接细化到全球的每个客户。

  “一旦时机成熟,‘一舟’将借助‘威运高’这一资本平台,实现在德国整体上市。”张文阳雄心勃勃。

  收购一年间,“一舟”和“威运高”互促互进,取得了共同发展。

  收购绝不是“一买了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欧债与美债危机带来的低价位,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开始提速,我区也有多家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经济学家辜胜阻引用数据表示,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最深重的一年,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下降56%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却同比增长了90%。

  年初举行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牢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

  “不过还是要看合适的时机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张文阳说,中国企业大多数并购案例是不成功的。

  “我们是按照净资产来收购‘威运高’,这个价格应该说是历史最低位。”张文阳说,这也是收购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节点的选择,“要是早几年,价格可能会是3倍、5倍。”

  张文阳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收购海外企业整合全球渠道、品牌等资源的绝佳机会,但匆忙的收购是不行的,如果不了解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文化,以及企业经营团队与企业文化,会非常麻烦的。

  “一舟”成为“威运高”供应商已有10多年历史,因此对于德国文化、法律,以及“威运高”的企业文化,张文阳显然更为熟悉,这也为兼并后重组企业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欧洲公司还是由欧洲的CEO来完成,我们只是对其战略和财务进行管控。”张文阳说,“至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需要长远的时间。”

  “所收购的企业最好是自己行业内的,”张文阳说,“一来熟悉行业发展,二来收购后有利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张文阳认为,对目标企业经营情况要非常了解,知道自己要取得什么,要投入多少,包括后期消化的持续投入,这都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一买了之”。“对我们来说,收购是为了要把它经营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能保持持续发展。”张文阳说,“海外企业寻求被收购,肯定是本身发展存在问题,我们必须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可能是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可能是一年或是几年。我们对于‘威运高’的消化投资原计划是2年,至今,我们已持续投入2500万欧元,也就是说,除了1000万欧元的收购款,一年内,我们又持续投入了1500万欧元,已超过前期收购投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