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十七房郑氏作为一个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他们遗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郑氏十七房,已成为镇海的一张旅游名片。
在这片庞大的建筑群内,房屋、院落井然有序,水渠、花园纵横交错,郑氏家族曾在这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如今,深宅大院成了旅游景点,作为维系郑氏一族的家谱,几经兜兜转转之后,终于从全国各地集中到了镇海,让我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郑氏十七房的历史渊源。
家谱来龙去脉
区档案局局长顾柳影介绍了郑氏十七房家谱的来历。
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明清以来,郑氏一族曾先后五次修谱,成书四部,现仅存两部。最早两部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初编本和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的纂修本,均已失传。
第三部为光绪辛巳年(公元1881年)修成,由郑氏十三世郑光烈(字虚谷)、其子德容(字小谷)、其孙传澜(字兰吟)三代人相继主修,历时18年,始告完成。第三谱比前两谱更为充实,全谱包括卷首、卷一至卷三,各分为上中下三册,共四卷十册。
这套光绪谱全国仅存三套,分别保存在宁波天一阁、上海图书馆和定居上海的郑氏后人郑梦飞(已故)处。
第四部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修成,是在光绪谱基础上,又延续了39年的续编宗谱。条目、内容编排,与前谱类同。
第五次修纂宗谱,编纂者数载辛劳,可惜在“文革”动乱中毁于一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镇海中学教师郑建军,凭着对文化的热爱,考证郑氏十七房建筑,并在《文汇报》上连续8次发表报道文章。由此,浙东有个明清古建筑群落的现象引起全国关注。但当时,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建筑上,较少关注郑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十七房家谱回归
1998年前后,区政协组织陈绪丰、郑建军,到上海向郑梦飞复印了1881年版光绪谱家谱。之后,资料被收藏在区政协办公室。
当时,尚在区人大办公室工作的顾柳影,慕名参观郑氏十七房。她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么大的房子,都住过哪些人?郑氏家族的内涵是什么?随后,因工作变动,顾柳影调任区档案局工作,有机会接触历史文献资料。她得知区政协藏有一套郑氏家谱,便前往翻阅。并建议将资料送交档案局,由专人管理,发挥更大价值。
经两家单位协调,这份珍贵的资料被送到档案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后,认为可以继续挖掘、补充材料。随后,一批档案征集员被发动起来,寻找更多散落在各地的郑氏后代家谱。
2007年,工作人员通过比对搜索,偶然发现沈阳图书馆收藏了一套郑氏家谱。他们立即与对方联系,复印了一部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资料竟然与第三部家谱的文字接上了,应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修成的第四部郑氏家谱。顾柳影当即拍板:将所有资料都复印过来。
联系、研究、协调,花了整整一年,第四部郑氏家谱终于回到镇海。
两本家谱的资料结合起来,比对、补充、核实,细节上更趋真实和丰富。
档案局将整理后的家谱资料,复印一套赠送郑氏十七房村。
在此基础上,郑氏后人郑正祥、郑旭等,又整理延续出了更完整的资料,包括:郑氏支谱,郑氏十七房世袭图、宗约、士籍、官衔汇集录,十七房郑氏闸口派支谱,十七房郑氏塘路沿靖廿九派支谱,澥浦十七房郑氏传锦公一支家谱,十七房郑氏后新屋文四派支谱,郑氏十七房宗谱辑要。
目前,这些资料被保存在档案馆内,供更多的郑氏后人和文史爱好者寻根究底。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