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菜市场的蔬菜经营户老董成了仅剩的两个明码标价试点经营户之一。
“7月10日起全省范围内农贸市场要实行明码标价”的消息6月30日经本报刊发后,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然而,就在昨天,记者从一个多月前就已经进行明码标价试点的高塘菜市场发现,该菜市场第一批近10家试点摊位中,除了两家还在坚持使用价格标签之外,其他摊位上的标签已经“销声匿迹”。
一些摊主告诉晚报记者,使用价格标签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透明,但由于“反复改写太麻烦”、“仍习惯于口头讨价还价”等原因,他们放弃了试点。而这,也表明菜市场明码标价推行不易。
市场内只剩2家仍在使用价格标签
“一个多月前,我们就开始试点菜价明码标价。”高塘菜市场管理人员昨日告诉晚报记者,当时,他们选择了近10户经营户作为试点对象,市场管理办公室还给每户经营户发放了价格标签,但如今,只剩下两户仍在使用价格标签。
昨天下午,记者在菜市场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找到了这两户仅存仍在使用价格标签的经营户。
蔬菜经营户老董向记者展示了这批价格标签的“庐山真面目”。一根根小竹棍插在摆放蔬菜的泡沫箱边缘,小竹棍上夹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塑料套,塑料套里放有一张蓝纸作为背景色,老董只要用黑色水笔在塑料套外壳写上价格,顾客就可以一目了然。要改写的时候,只需要拿餐巾纸在外壳上一擦,就可以把原先的字迹抹去。
老董告诉记者,从高塘菜市场开业起,他就在这里摆摊,早已习惯了每天吆喝、和顾客“讨价还价”,像这样把菜价标出来做生意“还是头一回”。
“我觉得这办法不错,顾客走过来不用问就知道菜价,经营户之间竞争也更加透明。”老董告诉记者,自己一般隔几天或者当菜价变化幅度大的时候就改写一下标价,“一般菜价涨跌都有个阶段性,标签上的菜价基本上属于这个阶段的均价,有时候顾客讨价还价,菜价可能会比标价卖得更便宜一点,但不可能比标价卖得更贵。”
邹阿姨是该菜市场内另一位还在使用价格标签的经营户。她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每天早上营业时改写一下当日标签,“一般早上的菜新鲜一点,价格也更高一点。到了下午、傍晚,卖出去的菜价会比标价要便宜。”
邹阿姨说,有些经营户对公开菜价会不会影响到生意有所顾虑,但从自己摊位的销售情况来看,生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改写麻烦、实用性不强成“软肋”
虽然不少经营户对菜市场试点明码标价持赞成态度,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大部分经营户逐渐退出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不少经营户反映,“反复改写标价太麻烦”、“基本上还是靠讨价还价做生意”等原因,使标价牌成为一个摆设,最终被弃之不用。
“菜市场卖菜灵活性大,有时候一天内早晚菜价就相差几角甚至一元钱,有时候早上标的菜价,到傍晚有顾客来买时觉得这个价格高了,问也不问就走过去了。”该菜市场内一位经营户告诉记者,他开始也参加了试点,但是后来觉得标价实用性不大,也就懒得去用了,“要买菜的人就算看到标价了还是要再问一遍,也会跟我们讨价还价,标价牌用处不大。”
而据高塘菜市场管理人员介绍,早在“菜市场要求明码标价”的有关文件出台之前,该菜市场的入口处大电子屏上每天都会滚动显示当日市场内销售产品的基本价格,供顾客购买时参考。
“这次明码标价试点只能算是我们菜市场内的一次小范围尝试,具体明码标价要怎么做,是先试点还是全面开展,还要等有关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
宁波晚报记者朱一丹文/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