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余姚
余姚:梁弄弄堂九十九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08 09:54:42报料热线:81850000

  黄志昌

  余姚梁弄,千年古镇。据传是姓梁和姓冯的两位祖先率先到此定居,故曰“梁冯”。后因弄堂多杂,遂谐音地称之“梁弄”。

  梁弄是山区小镇,空间不大,楼连楼,屋碰屋,造得逼仄,因此就多了弄堂。纵横交错的九十九条半弄堂如“竹编饭搁”,又像是“八卦阵”。陌生人进得弄内,转几个弯就会迷失方向,找不着回头路。记得童年读书时,伙伴们常穿梭于各弄堂之间,斗着胆子想验证一下究竟有几条,是否能全走遍。结果还是枉费心机,只能略知大概。

  梁弄的弄堂大多是无名的,冠名的只占少数。它们中有的以姓氏为号,如“姚家弄”、“大黄弄”、“西孙弄”等;有的以店号为名,如“盐店弄”、“豆腐店弄”、“柴行弄”等;有的按方位取名,如“后弄”、“下横街弄”等;有的按古迹取名,如“秀房弄”、“五桂弄”、“洞门弄”、“牌仙弄”等;其次还有“学堂弄”、“墙里弄”、“井堂弄”、“大池头弄”……这些弄堂长短不一,宽窄有别。宽的至多一两米,窄的两人对遇只能侧身而过,抬头望之,简直是“一线天”。

  弄堂多了,弄口的水井、水沟也自然多。旧时没有自来水,人们靠吊井水过日子。可谓“幽幽古弄,眼眼水井”。说到井水,冬暖夏凉,比自来水好多了。夏季里,各井台边围满了提水用水的人,或洗汰,或凉身,或玩耍,或饮水……隆冬里,井水冒着腾腾热气,洗衣刷被,汰菜淘米,剖鱼杀鸡的都有。老话说:“干不了的吊水桶,凉不过的弄堂风”。不错,在照不着阳光的弄堂里,来一阵风,给炎炎暑日频添几多凉快和惬意。在那弄与弄交汇的岔口处,几条石凳,数枝垂柳,一处小池,三两只鸭子,还有吐着粉红色舌头的狗儿,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逸和谐。摇摇扇子捶捶背,讲讲故事搞搞笑。开阔处的几家小店,烟酒百杂、酱油味精,货源还算充足。左邻右舍有点急用,用不着走七弯八拐的弄堂去大的商店购物了。

  老街长弄,青瓦褐檐,马头风火墙,卵石小径给古镇以幽雅古朴。她似陈年佳酿,须细细品味,方知其醇香。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探究那半条弄堂在何处,到底有多长。后来我们终于见了它,原来只不过是条“断头弄”,原路进,原路回。然而弄堂口的那口井,来历不凡,此井名曰“百嫁井”,据传说它是新娘的嫁妆品,男女两家为争面子而引出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古时,梁弄老街里有位姓黄的财主为儿娶妻,新娘是邻近的上虞人,姓朱,也是大户人家,双方都很爱面子。婚庆前几天,择日抬嫁妆,这是梁弄人的规矩。那一天,女方来的嫁妆,在黄财主家的门外,排了很长的队伍。前来观妆的人挤满了整条街,都啧啧赞叹。但也有人说:“这算不得什么呀,嫁妆虽不少,但新娘每天要喝的茶水总是夫家的。有本事嫁口井过来……”这当然是故意“抬杠”的话,从没听说过以水井作嫁妆的。可这话很快地传到女方朱亲翁的耳朵里,就不好受啰。他对手下及家人们说:“嘿,好一个黄家人,小看我。不行,我得镇镇他们,否则,我女儿到了那里,要受气,遭人欺侮的。”说完,他立即召手下人聘请泥工、帮工等一大帮子人,去黄财主家买地皮挖井,日夜赶工。就在结婚前一天,一口像样的水井出现在黄家门口。这就是“百嫁井”的来历。

  蛛网似的弄堂深处,有典雅古朴的四合院“小源和”,有著称“中医世家”,百里闻名的黄氏“庆云轩”;还有市内首屈一指的百年老校“正蒙学堂”;有藏书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或曰“七十二峰草堂”;有闻名遐迩的“浙东韬奋书店”;有清乾隆年间的举人宅第“旗杆墙门”和“大厅”;有官至台湾道台的“洞门里”……弄堂深深藏“金凤”,神奇至斯,刮目看之。

  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童谣还在耳边响:“草籽炒年糕,吃得到余姚,余姚一条弄,转弯到梁弄,梁弄一条街,直落到横街……”

  古镇弄内,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据笔者约略所知:南宋时,有同科中举,蟾宫折桂的黄必腾兄弟五人,号称“五桂”;有“藏书之富甲越中”的五桂传人黄澄量;有筹资办学的热血男儿黄廷范;有捐田赠房助学的“裹脚女人”经褚氏;有感动四周的孝子黄骥……

  如今,随着马蹄形新街和正蒙新街的相继建成,一部分原有的弄堂“一切为二”,成了“非”字形。还把许多的小弄名称进行了归并,眼下有名号的弄堂已不超过二十条了,但是弄堂依在,神韵犹存,数量也不减当年。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余姚:梁弄弄堂九十九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08 09:54:42

  黄志昌

  余姚梁弄,千年古镇。据传是姓梁和姓冯的两位祖先率先到此定居,故曰“梁冯”。后因弄堂多杂,遂谐音地称之“梁弄”。

  梁弄是山区小镇,空间不大,楼连楼,屋碰屋,造得逼仄,因此就多了弄堂。纵横交错的九十九条半弄堂如“竹编饭搁”,又像是“八卦阵”。陌生人进得弄内,转几个弯就会迷失方向,找不着回头路。记得童年读书时,伙伴们常穿梭于各弄堂之间,斗着胆子想验证一下究竟有几条,是否能全走遍。结果还是枉费心机,只能略知大概。

  梁弄的弄堂大多是无名的,冠名的只占少数。它们中有的以姓氏为号,如“姚家弄”、“大黄弄”、“西孙弄”等;有的以店号为名,如“盐店弄”、“豆腐店弄”、“柴行弄”等;有的按方位取名,如“后弄”、“下横街弄”等;有的按古迹取名,如“秀房弄”、“五桂弄”、“洞门弄”、“牌仙弄”等;其次还有“学堂弄”、“墙里弄”、“井堂弄”、“大池头弄”……这些弄堂长短不一,宽窄有别。宽的至多一两米,窄的两人对遇只能侧身而过,抬头望之,简直是“一线天”。

  弄堂多了,弄口的水井、水沟也自然多。旧时没有自来水,人们靠吊井水过日子。可谓“幽幽古弄,眼眼水井”。说到井水,冬暖夏凉,比自来水好多了。夏季里,各井台边围满了提水用水的人,或洗汰,或凉身,或玩耍,或饮水……隆冬里,井水冒着腾腾热气,洗衣刷被,汰菜淘米,剖鱼杀鸡的都有。老话说:“干不了的吊水桶,凉不过的弄堂风”。不错,在照不着阳光的弄堂里,来一阵风,给炎炎暑日频添几多凉快和惬意。在那弄与弄交汇的岔口处,几条石凳,数枝垂柳,一处小池,三两只鸭子,还有吐着粉红色舌头的狗儿,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逸和谐。摇摇扇子捶捶背,讲讲故事搞搞笑。开阔处的几家小店,烟酒百杂、酱油味精,货源还算充足。左邻右舍有点急用,用不着走七弯八拐的弄堂去大的商店购物了。

  老街长弄,青瓦褐檐,马头风火墙,卵石小径给古镇以幽雅古朴。她似陈年佳酿,须细细品味,方知其醇香。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探究那半条弄堂在何处,到底有多长。后来我们终于见了它,原来只不过是条“断头弄”,原路进,原路回。然而弄堂口的那口井,来历不凡,此井名曰“百嫁井”,据传说它是新娘的嫁妆品,男女两家为争面子而引出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古时,梁弄老街里有位姓黄的财主为儿娶妻,新娘是邻近的上虞人,姓朱,也是大户人家,双方都很爱面子。婚庆前几天,择日抬嫁妆,这是梁弄人的规矩。那一天,女方来的嫁妆,在黄财主家的门外,排了很长的队伍。前来观妆的人挤满了整条街,都啧啧赞叹。但也有人说:“这算不得什么呀,嫁妆虽不少,但新娘每天要喝的茶水总是夫家的。有本事嫁口井过来……”这当然是故意“抬杠”的话,从没听说过以水井作嫁妆的。可这话很快地传到女方朱亲翁的耳朵里,就不好受啰。他对手下及家人们说:“嘿,好一个黄家人,小看我。不行,我得镇镇他们,否则,我女儿到了那里,要受气,遭人欺侮的。”说完,他立即召手下人聘请泥工、帮工等一大帮子人,去黄财主家买地皮挖井,日夜赶工。就在结婚前一天,一口像样的水井出现在黄家门口。这就是“百嫁井”的来历。

  蛛网似的弄堂深处,有典雅古朴的四合院“小源和”,有著称“中医世家”,百里闻名的黄氏“庆云轩”;还有市内首屈一指的百年老校“正蒙学堂”;有藏书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或曰“七十二峰草堂”;有闻名遐迩的“浙东韬奋书店”;有清乾隆年间的举人宅第“旗杆墙门”和“大厅”;有官至台湾道台的“洞门里”……弄堂深深藏“金凤”,神奇至斯,刮目看之。

  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童谣还在耳边响:“草籽炒年糕,吃得到余姚,余姚一条弄,转弯到梁弄,梁弄一条街,直落到横街……”

  古镇弄内,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据笔者约略所知:南宋时,有同科中举,蟾宫折桂的黄必腾兄弟五人,号称“五桂”;有“藏书之富甲越中”的五桂传人黄澄量;有筹资办学的热血男儿黄廷范;有捐田赠房助学的“裹脚女人”经褚氏;有感动四周的孝子黄骥……

  如今,随着马蹄形新街和正蒙新街的相继建成,一部分原有的弄堂“一切为二”,成了“非”字形。还把许多的小弄名称进行了归并,眼下有名号的弄堂已不超过二十条了,但是弄堂依在,神韵犹存,数量也不减当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