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奉化
奉化芋艿头的传说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08 09:54:43报料热线:81850000

  胡蝶

  奉化是个多山多水的江南小城,山多西南来,水多东北去。发源于“济公”故乡的天台山和有着神奇四窗通日月的四明山经过长途逶迤在这里来了个恋人式的汇合拥抱,然后齐齐携手奔赴东海,化作东海上星星点点的岛屿。所以奉化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地方,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是传说中宁波“堇子古国”的中心之地。翻奉化县的历史就像翻阅一本古籍,处处透着古意。就连读当地的民间故事也能读出古韵味来,比如那个芋艿头来历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奉化月岭山上住着一对贫苦的母女。生活皆靠种田种菜勉强维持。有一年春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名叫于乃的年轻日本和尚。他脸色蜡黄,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母亲费力和他交流半天后才得知这个日本和尚已生病多日,实在无力再去他地。于是女孩担起了照顾日本和尚的责任。一天,心存感激的他从包裹里拿出一个袋子,倒出一堆圆滚滚、灰扑扑、硬笃笃的东西在桌上,对女孩比划着说:“这是通天子,可以当饭,也可以当菜,我从东京带来,本想带到西天佛祖那里去,现在还是送给你们吧。”

  女孩按照日本和尚教的方法把“通天子”种在庵前的田里。过了半个月,田里开始抽出荷叶般的大叶子来,女孩勤浇水常拔草,叶子长得很快,到夏天时已经连成一片,摇曳田野了。

  于乃和尚的病这时也好了,可他每天只跟着女孩慧英挑水翻地,没有丝毫要走的迹象。七夕那天晚上,母亲踏着月光来到于乃住的小屋,想和他详谈一番,可于乃的小屋却空无一人。母亲心血一动,忙来到女儿的屋子,果然也空无一人。她心急慌忙地奔出家门对着山野大喊:“慧英!于乃!”

  女孩和小和尚这时正坐在“通天子”叶下说情话呢。母亲的叫声让他们惊慌失措,连忙牵手躲进叶子深处,再也不肯出来。母亲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慧英和于乃,她最后认定他们已经一起化作了“通天子”根块。于是她就把那颗圆东西叫做“于乃头”。因为芋艿头的来历和爱情有关,所以奉化出产芋艿头的地方就有了这样有趣的风俗流传:每年七夕之夜,当地青年男女都爱去芋艿田里谈情说爱,据说这样能恩爱有加,白头偕老。

  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其透露的某些历史信息,倒可供人细读一番。故事中说奉化芋艿头的种子是日本和尚带来的,这倒和历史文献吻合。芋艿叶柄粗大、其叶如伞,原为我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植物。芋艿在我国古代栽种不广,但在印度却广泛栽种食用,后来印度芋艿流入日本,又顺海路走进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故事中的日本和尚带着芋艿种子却因病停留于宁波沿海地区,颇合这个史实。

  据1773年修编的《奉化县志》记载,宋代时奉化地区已广植芋艿,当时它还有一个雅名,叫做“岷紫”。故事中的“通天子”也许是它传入之初的另一个俗名,可能是言其植株高大,简直都能通天了。现在宁波奉化出产的“芋艿头”品种是在明朝中叶由福建、台州一带来奉化开发的“棚民”传入,经奉化芋农悉心改良培育而成,算来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个大芋种还是国内三大名优芋种之一,名噪海内外,深受各地百姓喜爱。“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是旧时流行于沪杭甬一带的民谚,可见“奉化芋艿头”曾经那么被人们当“食中珍品”来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奉化芋艿头”渐渐被人们划为“土物”、“粗粮”行列,但作为一项传统特产,其蕴涵的历史底蕴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深厚。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奉化芋艿头的传说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08 09:54:43

  胡蝶

  奉化是个多山多水的江南小城,山多西南来,水多东北去。发源于“济公”故乡的天台山和有着神奇四窗通日月的四明山经过长途逶迤在这里来了个恋人式的汇合拥抱,然后齐齐携手奔赴东海,化作东海上星星点点的岛屿。所以奉化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地方,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是传说中宁波“堇子古国”的中心之地。翻奉化县的历史就像翻阅一本古籍,处处透着古意。就连读当地的民间故事也能读出古韵味来,比如那个芋艿头来历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奉化月岭山上住着一对贫苦的母女。生活皆靠种田种菜勉强维持。有一年春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名叫于乃的年轻日本和尚。他脸色蜡黄,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母亲费力和他交流半天后才得知这个日本和尚已生病多日,实在无力再去他地。于是女孩担起了照顾日本和尚的责任。一天,心存感激的他从包裹里拿出一个袋子,倒出一堆圆滚滚、灰扑扑、硬笃笃的东西在桌上,对女孩比划着说:“这是通天子,可以当饭,也可以当菜,我从东京带来,本想带到西天佛祖那里去,现在还是送给你们吧。”

  女孩按照日本和尚教的方法把“通天子”种在庵前的田里。过了半个月,田里开始抽出荷叶般的大叶子来,女孩勤浇水常拔草,叶子长得很快,到夏天时已经连成一片,摇曳田野了。

  于乃和尚的病这时也好了,可他每天只跟着女孩慧英挑水翻地,没有丝毫要走的迹象。七夕那天晚上,母亲踏着月光来到于乃住的小屋,想和他详谈一番,可于乃的小屋却空无一人。母亲心血一动,忙来到女儿的屋子,果然也空无一人。她心急慌忙地奔出家门对着山野大喊:“慧英!于乃!”

  女孩和小和尚这时正坐在“通天子”叶下说情话呢。母亲的叫声让他们惊慌失措,连忙牵手躲进叶子深处,再也不肯出来。母亲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慧英和于乃,她最后认定他们已经一起化作了“通天子”根块。于是她就把那颗圆东西叫做“于乃头”。因为芋艿头的来历和爱情有关,所以奉化出产芋艿头的地方就有了这样有趣的风俗流传:每年七夕之夜,当地青年男女都爱去芋艿田里谈情说爱,据说这样能恩爱有加,白头偕老。

  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其透露的某些历史信息,倒可供人细读一番。故事中说奉化芋艿头的种子是日本和尚带来的,这倒和历史文献吻合。芋艿叶柄粗大、其叶如伞,原为我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植物。芋艿在我国古代栽种不广,但在印度却广泛栽种食用,后来印度芋艿流入日本,又顺海路走进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故事中的日本和尚带着芋艿种子却因病停留于宁波沿海地区,颇合这个史实。

  据1773年修编的《奉化县志》记载,宋代时奉化地区已广植芋艿,当时它还有一个雅名,叫做“岷紫”。故事中的“通天子”也许是它传入之初的另一个俗名,可能是言其植株高大,简直都能通天了。现在宁波奉化出产的“芋艿头”品种是在明朝中叶由福建、台州一带来奉化开发的“棚民”传入,经奉化芋农悉心改良培育而成,算来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个大芋种还是国内三大名优芋种之一,名噪海内外,深受各地百姓喜爱。“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是旧时流行于沪杭甬一带的民谚,可见“奉化芋艿头”曾经那么被人们当“食中珍品”来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奉化芋艿头”渐渐被人们划为“土物”、“粗粮”行列,但作为一项传统特产,其蕴涵的历史底蕴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深厚。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