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鄞州
鄞州章水字岩下村:村子围着千年老银杏而建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12 10:29:54报料热线:81850000

村庄围绕两棵银杏古树而建

  乡村名片

  字岩下村,地处鄞西章水镇的四明山区内,海拔530米,距章水镇政府23公里。该村现由字岩下(又名字丰)、黄岩头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原字丰学校。村里有247户人家,常住人口577人,村民以戴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6200亩,山林面积3000亩,植被覆盖率高。村民以种植茶叶、花木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历史沿革

  字岩下村,1949年后一度更名为字丰村,直至2004年才重用“字岩下”作为村名。

  字岩下村原属大皎乡,1950年改属赤水乡。农业合作化初期,该村建立字丰、锡丰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字丰、锡丰合并,建立字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改称为四明山(章水)公社第七大队(赤水管理区)字丰耕作队。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撤销大公社,赤水、杖锡两管理区合并建立杖锡山公社,字丰为其所属生产大队。1963年杖锡山公社分为赤水、杖锡两公社,字丰属赤水公社。1972年划归大皎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字丰改为村,属大皎乡;1985年字丰归属赤水乡,1992年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2004年行政村撤并,将字丰、黄岩头两村合并为字岩下村。

  村名来历

  村子后面有个山岗,山岗上的竹林中掩藏着一块巨大岩石。这巨岩被村民们称为“屏风岩”。在斑驳的岩壁上,刻有“四明山心”四个大字。村民们将这块岩石称为“字岩”。因为村子正好位于“字岩”下方,就有了“字岩下村”这个名称。

  “字岩”上的“四明山心”四个大字为隶体,每字大小为0.66米×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因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也没有关于这一摩崖石刻的镌刻年代记载,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所写《四明山游记》中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这一摩崖石刻现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

  记者探访

  村子围着千年老银杏而建

  记者到村里时,村里业余文保员戴兴芳老人热情当起了导游。

  老人还是村里的老文书,因此对村子的过往极其了解。当他带着记者来到村子中央的两棵老银杏树下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了村子的传说。

  “此地原本没有人烟,后来有一位从古林来的戴姓太公砍柴至此,他把饭包挂在了银杏树上,砍柴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身边凉风习习,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爽,怦然心动,他立即看中了这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他就开始在此建屋安家,慢慢地繁衍出一个村子。”

  “还有一种说法。有一位做竹凉帽的戴姓太公,当时到此地来摘大竹叶。因为天气太热,他就在银杏树边搭了个草棚休息。后来,他索性住下来了。大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了村子。”

  不过,戴兴芳老人对村子由来,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村最早的祖先姓戴,黄古林人,后为躲避战乱逃难于此地。因为这里山高封闭,官兵不易追来,所以在此处扎根了。”

  记者注意到,传说中比先人更早扎根在此的银杏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苍劲挺拔地高耸在村子的最中央。两棵树一大一小,大的那棵直径一米有余,要四人伸臂才能将它围抱。

  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两棵银杏树都是“公”树,村民们称之为“兄弟树”,在一起估计已近千年。跟村后的“字岩”一样,也是村子历史久远的一个标志。

  抬头望,两棵古树并肩冲云霄;低头观,两棵古树根系相缠难分舍;看千年古树的庇荫下的周围村舍,炊烟袅袅……

  宁波晚报记者 郑怡 通讯员 徐黎黎/文 实习生 庄茹/摄

  (请提供线索的陈先生前来领取宁波康辉旅行社提供的门票2张)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鄞州章水字岩下村:村子围着千年老银杏而建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7-12 10:29:54

村庄围绕两棵银杏古树而建

  乡村名片

  字岩下村,地处鄞西章水镇的四明山区内,海拔530米,距章水镇政府23公里。该村现由字岩下(又名字丰)、黄岩头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原字丰学校。村里有247户人家,常住人口577人,村民以戴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6200亩,山林面积3000亩,植被覆盖率高。村民以种植茶叶、花木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历史沿革

  字岩下村,1949年后一度更名为字丰村,直至2004年才重用“字岩下”作为村名。

  字岩下村原属大皎乡,1950年改属赤水乡。农业合作化初期,该村建立字丰、锡丰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字丰、锡丰合并,建立字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改称为四明山(章水)公社第七大队(赤水管理区)字丰耕作队。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撤销大公社,赤水、杖锡两管理区合并建立杖锡山公社,字丰为其所属生产大队。1963年杖锡山公社分为赤水、杖锡两公社,字丰属赤水公社。1972年划归大皎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字丰改为村,属大皎乡;1985年字丰归属赤水乡,1992年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2004年行政村撤并,将字丰、黄岩头两村合并为字岩下村。

  村名来历

  村子后面有个山岗,山岗上的竹林中掩藏着一块巨大岩石。这巨岩被村民们称为“屏风岩”。在斑驳的岩壁上,刻有“四明山心”四个大字。村民们将这块岩石称为“字岩”。因为村子正好位于“字岩”下方,就有了“字岩下村”这个名称。

  “字岩”上的“四明山心”四个大字为隶体,每字大小为0.66米×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因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也没有关于这一摩崖石刻的镌刻年代记载,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所写《四明山游记》中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这一摩崖石刻现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

  记者探访

  村子围着千年老银杏而建

  记者到村里时,村里业余文保员戴兴芳老人热情当起了导游。

  老人还是村里的老文书,因此对村子的过往极其了解。当他带着记者来到村子中央的两棵老银杏树下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了村子的传说。

  “此地原本没有人烟,后来有一位从古林来的戴姓太公砍柴至此,他把饭包挂在了银杏树上,砍柴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身边凉风习习,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爽,怦然心动,他立即看中了这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他就开始在此建屋安家,慢慢地繁衍出一个村子。”

  “还有一种说法。有一位做竹凉帽的戴姓太公,当时到此地来摘大竹叶。因为天气太热,他就在银杏树边搭了个草棚休息。后来,他索性住下来了。大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了村子。”

  不过,戴兴芳老人对村子由来,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村最早的祖先姓戴,黄古林人,后为躲避战乱逃难于此地。因为这里山高封闭,官兵不易追来,所以在此处扎根了。”

  记者注意到,传说中比先人更早扎根在此的银杏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苍劲挺拔地高耸在村子的最中央。两棵树一大一小,大的那棵直径一米有余,要四人伸臂才能将它围抱。

  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两棵银杏树都是“公”树,村民们称之为“兄弟树”,在一起估计已近千年。跟村后的“字岩”一样,也是村子历史久远的一个标志。

  抬头望,两棵古树并肩冲云霄;低头观,两棵古树根系相缠难分舍;看千年古树的庇荫下的周围村舍,炊烟袅袅……

  宁波晚报记者 郑怡 通讯员 徐黎黎/文 实习生 庄茹/摄

  (请提供线索的陈先生前来领取宁波康辉旅行社提供的门票2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