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市被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列为“数字奉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地名地址数据是该项目的基础内容。市测绘院承担项目建设任务,并于3月份全面启动和实施,为收集准确、有效信息数据,该院近日开始着手对主城区进行地名地址普查。
6名普查员每天冒着高温,穿街入巷,逐家逐户对门牌、地址进行普查和登记核对。
今年28岁的彭永康是其中一名普查员,7月11日,记者跟随彭永康体验了一把普查员的辛劳。上午9时整,彭永康来到目的地。这天彭永康要普查的区域是城基路西段、南大路北段以及奉南路西段的商房和民房,这一带旧房子和翻盖的房子居多,“看来今天得多花点力气寻找门牌号了。”彭永康边说边拿出早先绘制的简易建筑位置图。核对一处房屋的位置后,彭永康先在简易图上做了数字标识,然后在登记表里记下地名地址。
“有些建筑消失了,有些是新建的,这些都增加了普查的困难。”彭永康说完指着前面的一处民房,而图中却找不到它。这种情况,彭永康需要做特殊标识,回到单位后要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确认。“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相应的门牌号。”彭永康用手抹掉脸上的汗珠说。半个小时过去,温度上升到35℃,汗水湿透了他的整件上衣。
中午12时,过了下班时间半个小时,彭永康接到单位电话,有事让他回去一趟。本来,彭永康计划着在附近随便吃点中饭,然后继续普查,之前他都是如此。彭永康与记者约好下午2时碰面再继续。
下午2时,温度37℃,相对湿度54%,滚滚热浪迎面袭来。下午2时15分,彭永康开始对奉南路西段的民房进行普查。
胡同房子多且有点乱,为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彭永康登记好一排后,再原路返回去下一排,如此来来回回十几趟。
普查过程碰到市民询问情况时,彭永康总是会耐心解释,当得知缘由后,大家都会给予支持,并说这么热的天还来跑太辛苦。对此,彭永康都会笑着回答:“这也没办法,为了赶任务嘛!”下午4时55分,彭永康一天的普查任务结束。对于刚喝完第五瓶水仍旧冒汗不止的他来说,今天的工作只是告一段落。回到单位后他还要忙上好几个小时,为让第二天的工作更好的延续,当天采集到的数据要当天整理入库。“今天的工作量算是少了,一般每天都要采集300—400个点,忙到夜里11时是很正常的事。”彭永康说。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