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县校合作:高职教育发展新契机
浙江工商职院“县校合作”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7-14 15:21:38报料热线:81850000

  工业设计专业,生产环节的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销售环节的市场营销……至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了一个与宁海县“模具机电”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链。

  事实上,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发展产业,仅仅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县校合作”的一个方面。其共同开展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开发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被专家学者视为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有专家称之为“宁海模式”。

  高职发展需要依托地方,地方同样需要高职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是“中国模具之都”,但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宁海产业的转型升级,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宁海模具业的现状看到了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

  之后,“县校合作”正式起步。这是浙江省第一所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也是全国最早的“县校合作”试点之一。

  之后,双方在实现设备、技术、师资、信息共享的同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县校合作”也从单一的科技合作走向一体化合作。

  双方共同搭建了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海县模具信息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等。其中宁波模具检测中心每年可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去年,仅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就为100余家企业800余人次提供了技术服务。

  至今,借助“县校合作”,宁海模具企业有4000多员工接受了学校的培训,近5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而学校也有近1500名学生在宁海完成了学习任务。

  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说:“当初引进先进的五轴连动机床,开出了几十万年薪的高价,也无法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自己培训员工、培养人才,切实提升了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

  所有企业都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史秋衡教授认为,“县校合作”很好地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保障。

  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建立,不仅让宁海模具产业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也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更大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活力,形成了“总部—基地”的办学模式。

  利用宁海模具企业的优势,学校打造了全新的学生实训模式,让教学与生产实现了“零距离”:他们把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利用模具企业设备先进、种类众多优势,让学生直接在工厂实习、上课;同时将工厂引入基地特设的标准厂房,形成教学式工厂。

  “宁海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一位老师说,在这里,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电子数控技术,这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同时,提早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走上岗位也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以前是老师逼着学,现在是自己真的想学。”学生王风说。将专业课程及技能转化成生产技术。上午老师刚授予学生理论知识,下午他们将课本带到车间,由车间师傅、工程师帮他们解决碰到的难题。在这里,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员工。

  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理事长李志宏认为,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共进、合作互利。

  史秋衡说,区域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进入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发展路径,区域性、地方性已成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与县域社会经济专业产业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是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高职院校、地方(县)之间各有优势,也各有需求,而“县校合作”正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满足各自需求的有效途径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手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认为,一方面,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通过“县校合作”机制的强力辐射,化作欠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县校合作”也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使高职院校借此“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并以此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扩散。 东南商报 周浩 张冶红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县校合作:高职教育发展新契机

浙江工商职院“县校合作”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7-14 15:21:38

  工业设计专业,生产环节的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销售环节的市场营销……至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了一个与宁海县“模具机电”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链。

  事实上,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发展产业,仅仅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县校合作”的一个方面。其共同开展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开发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被专家学者视为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有专家称之为“宁海模式”。

  高职发展需要依托地方,地方同样需要高职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是“中国模具之都”,但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宁海产业的转型升级,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宁海模具业的现状看到了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

  之后,“县校合作”正式起步。这是浙江省第一所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也是全国最早的“县校合作”试点之一。

  之后,双方在实现设备、技术、师资、信息共享的同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县校合作”也从单一的科技合作走向一体化合作。

  双方共同搭建了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海县模具信息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等。其中宁波模具检测中心每年可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去年,仅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就为100余家企业800余人次提供了技术服务。

  至今,借助“县校合作”,宁海模具企业有4000多员工接受了学校的培训,近5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而学校也有近1500名学生在宁海完成了学习任务。

  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说:“当初引进先进的五轴连动机床,开出了几十万年薪的高价,也无法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自己培训员工、培养人才,切实提升了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

  所有企业都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史秋衡教授认为,“县校合作”很好地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保障。

  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建立,不仅让宁海模具产业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也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更大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活力,形成了“总部—基地”的办学模式。

  利用宁海模具企业的优势,学校打造了全新的学生实训模式,让教学与生产实现了“零距离”:他们把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利用模具企业设备先进、种类众多优势,让学生直接在工厂实习、上课;同时将工厂引入基地特设的标准厂房,形成教学式工厂。

  “宁海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一位老师说,在这里,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电子数控技术,这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同时,提早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走上岗位也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以前是老师逼着学,现在是自己真的想学。”学生王风说。将专业课程及技能转化成生产技术。上午老师刚授予学生理论知识,下午他们将课本带到车间,由车间师傅、工程师帮他们解决碰到的难题。在这里,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员工。

  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理事长李志宏认为,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共进、合作互利。

  史秋衡说,区域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进入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发展路径,区域性、地方性已成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与县域社会经济专业产业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是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高职院校、地方(县)之间各有优势,也各有需求,而“县校合作”正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满足各自需求的有效途径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手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认为,一方面,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通过“县校合作”机制的强力辐射,化作欠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县校合作”也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使高职院校借此“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并以此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扩散。 东南商报 周浩 张冶红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