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活武松”张少策 举手投足皆评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7月15日 08:09   【 】 【打印

  见到张少策老先生,是在“宁波评话”的课堂上。84岁的老人,慢悠悠地踱步上了讲台,手上只有一样道具———折扇。他把扇子“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课堂里鸦雀无声,学生们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于是,张少策老先生便开讲拿手好戏———《水浒》。上台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可是一上台、一开口,整个人的精神气就完全不同,神采奕奕,气场十足。

  这一出讲的是“武松告状”。明明是很熟悉的桥段,可加上了张老自己的演绎,故事细节变得如此新鲜。他的声调或高或低,他的表情如此丰富,或惊讶、或悲愤、或嗔怒、或颦眉,有笑有哭有怒喝,明明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空气中却像有一根无形的丝线,紧紧地拴住了大家的注意力。东钱湖旅游学校的同学们就这样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每每有张老师的课,同学们都会早早恭候在那,座无虚席。

  1、18岁初次登台

  张少策第一次正式登台,刚满18岁。

  登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对他说:“阿华(张少策原名),你明天晚上就要登场了!”他这才知道父亲已经替他在兰江茶楼挂牌演出。

  那天晚上的演出时间是6点半,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张少策战战兢兢地上了台。视线一扫台下,满满当当一两百号听众,他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

  张少策穿的是短布衫,手上拿的是爷爷传下来的醒木(评话表演使用的小道具,长方块状)。“啪、啪、啪”连拍了三下桌子,开口先是一首唐诗。接下去讲了些什么,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张少策平生第一场登台是很失败的,因为不出五天,这个茶楼里的听众就基本逃光了……

  “其实,爷爷和父亲都是评话艺人,但我一开始并不想子承父业,而是被逼上台的!”张少策回忆年少时的境遇,虽已过去数十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这还得从张少策的祖父张霭林开始说起。张霭林是宝幢人,17岁离家到宁波谋生,他读书不多,但记忆力超强。由于经常去茶馆听书,日子一久,竟也能上台说评话。宁波评话,要讲好其实很不简单,全凭艺人“说、噱、演、评”的技艺和所掌握的知识面,集书目中的所有角色于一身,做到“书理要通、语言要正、动作要准”,但凭一张嘴,全靠真功夫,才能吸引住听众,真正的是“一个人在做一部大戏”。张霭林无疑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快就声名远播。

  没有想到没过几年,儿子张一策也子承父业,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张家两代都成了评话届的名人。

  张少策是长孙,他自幼陪祖父去茶楼,并在台下听祖父讲书,后来又听父亲讲书,所以早已耳濡目染。直到1941年,宁波沦陷,祖父又去世,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有一天,父亲对张少策说:“你已经年满18岁了,该自食其力了。我在茶楼给你挂了牌,明晚登台。”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1] [2] [3] 下一页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