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史揆岳正在翻阅宗谱资料。(记者余芬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余芬)在古代,为了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一般的名家望族,甚至稍条件的家族都会修宗谱。按民间风俗,宗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修谱是个大事,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化、人望、财力,如果没有一个团队,是很难完成的。可是就是有这样一位叫史揆岳的“小人物”,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公园门卫,3年来,四处奔波,只为修谱。
“续谱工作再不做就晚了”
史揆岳今年53岁,是新碶街道下史村人,初中毕业后,他便跟着师傅做了木匠。1998年,他到小山公园当门卫,妻子在小山公园内开了家小卖部。50岁前,史揆岳自称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直到2009年,他遇到了九旬史家老人史根才。老人是小山村人,负责掌管小山史氏祖堂的钥匙。老人告诉史揆岳,几百年前,四明史氏九世卿字辈子孙史伍卿(生卒年俱无考)来到杨木堰(即前些年的霞浦街道杨木村,已拆迁)定居,成为四明史氏杨木堰分派的一世。随着史氏杨木堰分派的壮大,目前在北仑区域内,共有老祖堂大房派、老祖堂二房派、老祖堂三房派、林大山派、宝五房派、小山派、乌岭派等15个派系,主要分布在新碶街道的小山村、下史村,霞浦街道的杨木村和柴桥街道的上史村。
在和老人的交流中,史揆岳得知在小山祖堂的阁楼里,放着80多年前编撰的杨木堰史氏宗谱。整个北仑区内,四明史氏杨木堰族下,史氏宗谱只有小山派保存良好。出于对史氏文化的热心,他便央求史根才选个日子让他见识一下这套宗谱。
选好日子,打开阁楼,史根才搬出一箱宗谱,有九本,其中几本扉页已经不见,有几本页面残缺不齐,还有一些被蛀虫啃噬得破败不堪。史揆岳告诉记者,按民间风俗,宗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原本小山祖堂内共有两箱杨木堰史氏宗谱,大概20来本,但在“文革”期间没有得以很好保存,在修建祖堂时,甚至被泥匠撕下来用来擦手,以致原本的宗谱遭到破坏,只剩下9本。其中5本是135年前编撰的杨木堰史氏列传,相对完整,另外4本为杨木堰史氏派系传,已经缺张少页。
在史根才的许可下,史揆岳挑拣了其中一本还算完善的《四明史氏杨木堰分派宗谱》拿回家看。根据史氏字辈排列,史揆岳得知自己是四明史氏杨木堰分派20代子孙,属于林大山派。他想起在小时候,父亲就一直告诉他,天下无野“史”,意思是天下姓“史”的,都是有族谱可查的。“当时我就想,这本宗谱是80多年前编撰的,在册的史氏子孙最年轻的也有80多岁了,如果再过10年,这代人可能都已不在世了,再做续谱工作就晚了。”于是,他便决心挑起修谱这份担子。
一有跟杨木堰史氏有关的线索,他就立马骑上“小电驴”出发
修谱的想法在史揆岳心里生根发芽后,他跟史根才表明了自己的打算。得到了老人的支持后,他借到了祖堂阁楼上所有的宗谱。他将这些爬着蛀虫、已经开始腐败的宗谱撒上除虫药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然后找了一家复印店将9本宗谱按照一比一比例复印出来,将原件重新送回祖堂内。
为了收集到更多关于四明史氏杨木堰派的历史资料,他还专程跑去天一阁借阅有关书籍,还多次到东钱湖几个史氏村落了解史氏文化。修宗谱比想象中的困难,史揆岳只有初中文化,看不懂宗谱上的繁体字,他只能查字典一个一个认。他也不懂电脑,但修谱需要一遍遍改错、补充,他只能花钱找打印店帮忙打字。记者在他的桌子上看到一叠香烟壳纸,壳纸的空白面上都有很多名字和线条。史揆岳告诉记者,这是他3年前开始修谱时最原始的草稿,留作纪念,一直舍不得丢。
除了收集大量资料,在工作之余,他开始走访杨木堰史氏后人。原来的宗谱只记录到19代,而现在杨木堰史氏已经延续到24代,这中间的5代人的情况需要他一个个去调查了解。另外,宗谱上家字辈、兆字辈、善字辈一段被遗失,还有可能存在有错的地方,都需要史揆岳核对补充。他意识到,冒然请史氏后人配合他做修谱工作总归不好,于是他只能通过熟人牵线搭桥,拿着下史村里开的介绍信,骑着电瓶车或坐公交车到下史村、小山村、杨木村和上史村调查考证。冬天,冷风刺骨,夏天,酷暑难耐,但只要有人提供跟杨木堰史氏有关的线索,他定然立马骑上自己的“小电驴”出发。
也有史氏后人听说史揆岳在修谱,报上祖上阿太的名字找他来寻根问祖。如果一时对不上号,他便十分难受,一定要连夜翻找出来。有些只是提供了阿太的字,并没有名,他也耐心一个个查,对上号他才心安。去年,有个70多岁的史家老人拿着一张写着自己阿太名字的字条找到他,希望他帮自己寻根。史揆岳一口答应下来,可是这位老人提供的名字没有沿用史氏字辈的字,这为查找带来不少困难,整整花了一周的晚上时间,他才帮老人对上号。还有的不知道祖先的名字,史揆岳便上山找到人家的祖坟,根据祖坟上的名字进行查找考证。
他希望在外的杨木堰史氏后人能联系他
整整3年,他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修谱上面,当然也花费了不少金钱。他的视力直线下降,如今一定要戴老花镜才看得清宗谱上面的字。史揆岳告诉记者,修谱辛苦不说,他还要忍受怀疑和猜忌。不止一个人怀疑过他的初衷,做这些事情,有人给你钱吗?还有甚者直接问他,我帮你完成调查,你给我多少钱?所幸,让他感动的是,妻子和孩子一直支持他,还有不少史氏后代对修谱工作都很热心,还有人想资助他一些经费。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在老史看来,修谱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到一个村落,大到十个数十个村落,还可能跨区、跨市、跨省去了解情况,修谱的人没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决心是修不成的。大部分宗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而像他这样打算“单干”的需要更多的付出。“我一没钱,二没势,肚子里也没装多少墨水,更没大能耐组织起一个团队,我想,如果我能把简谱修完,也算为将来修宗谱打了基础。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下来。”谈及修谱时的艰辛和付出,老史很坦然。
讲起史家历史,他手舞足蹈,神采飞扬。他说,再花上3年时间应该能完成这套家谱。修完简谱,他打算送往天一阁和区档案馆,还要将这份四明史氏其中一分支的简谱送给四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史揆岳还有一个心愿。他说,如今,编撰简谱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因为还有不少族人常年外出见不到人,或者早已搬至其他地区,因此还有一部分缺口。他希望通过媒体宣传,让那些被遗漏的杨木堰史氏后人看到报道后来找他,如果有可能,已经移居在临安、余杭、慈溪、余姚等地的杨木堰史氏后人看到报道后,也能和他联系,他的手机号码是13486074671。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