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鹏代表宁波学子向京联小学赠送学习用品。
初三女生应子严在上音乐课。(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这几天,镇海中学剑桥国际班高一学生邵志鹏正在杭州培训,但他时不时会收到来自云南景迈山区古城乡京联小学孩子们的短信和电话。其中联系最多的是一个月前他助学时结下的对子———苦聪族二年级学生艾吉。很多时候,小艾吉的短信问候只是“哥哥,你在干什么”等等,但让小邵心中涌动的却是一种温情和感动。
一个月前,小邵和同班三位男生以及宁波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初三女生,来到彩云之南的普洱市镇沅县古城乡京联小学,完成了一次对他们来说刻骨铭心的暑期社会实践:5天里,他们由一名中学生,成为大山里孩子的“小先生”。
镇海中学剑桥国际班六月中旬放假后就是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搞好这次活动,早在三月间,小邵的妈妈朱女士就琢磨开了。这时,一位远在西南边陲景迈山区的老同学的一番话打动了她:这里的孩子读书很苦,但眼神特别纯净,会让人怦然心动。他们需要帮助。
于是,小邵和妈妈“集结”了同班同学李双冰、陈昊、张经超以及宁外的初三女生应子严。他们通过宁波百川爱心公益组织这一渠道,以百川爱心剑桥小分队名义,开展了这次助学支教爱心之旅。
京联小学是当地一所希望小学,有4个平行班,140名左右学生,学生大多是傣族、彝族、哈尼族、苦聪族等少数民族的住宿生,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听说那里缺少文具、体育用品和书籍,几位做外贸的家长组织了画板、水笔、荧光笔等物品,还从网上买来了篮球、排球等体育用品。大多数书籍则由同学们自发捐助。这样,连同百川爱心公益组织提供的两箱学习用品,16箱助学物品光是托运费就花了600多元,通过物流公司先期运抵京联小学。
6月18日,经过六七个小时长途大巴的颠簸,五位同学从西双版纳来到京联小学,独自开始了为期5天的助教生活。
在进行爱心助学物品捐赠后,下午,初三女生应子严为京联小学的孩子们上了第一堂课:二年级的音乐课。她教孩子们识简谱,教唱歌曲《郊外》,孩子们听得认真,唱得开心,教学互动热烈。
毕竟助教的中学学生年纪还小,所以他们与校方商定,上的还是音乐、体育、美术等次要课程。陈昊、张经超、李双冰联手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科学课,他们讲溶解的知识,讲种子的发芽,也讲测降雨量的仪器。
京联小学没有英语老师,在助教的第三天下午,应子严带病在操场上为全体学生上了一堂“从字母学起”的英语课,这也是京联小学的第一堂英语课。她用一张字母表作教具,读了26个字母的发音,作了简短的英文自我介绍,还教了孩子们一些常用的英语会话。
在这堂30多分钟的特殊英语课上,应子严的感受是:“声音要响,与学生交流视野要广。”
虽然对山区学校的艰苦有所思想准备,但看到的一切还是让宁波的中学生们震惊。小邵在日记中写道:“学校有一个篮球场,两个篮球框都很矮,矮到(我们)可以扣篮了。厕所真差啊,感觉就是一堆砖块啊……我不说什么了。”
山区的天气昼夜温差大,加上住宿条件不好,两位同学只能睡在帐篷里。饮食辛辣,水土不服,在开始助教的第二天,应子严与张经超就发烧了,还上吐下泻,于是被送去医院接受输液治疗。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助学虽然艰难还有波折,但他们也收获了友谊和感动,感受了许多在城市里未曾体会的东西。邵志鹏告诉记者,这次助学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李宗强校长。那天,应子严、张经超生病送医,李校长张罗着送下山,忙了半天,又连夜从镇里赶回山上。因为第二天有课要等着他上。
短短5天工夫,宁波的5名学子与大山里的孩子们已经混得十分热络,他们一起踢球,一起画画。每当宁波学生有事要下山,总有当地孩子自告奋勇地在前面带路。
助教虽然只有几天,但给宁波学子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学校很美,在山上;从山上望出去是云雾缭绕的群山和梯田。最惊喜的是我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看到了多年不见的萤火虫。晚上到处都是忽明忽现的亮点。梦幻一样的地方。”在小邵的笔下,京联小学充满了诗意。助学期间,5位宁波中学生与当地的5名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而且收集了11名需要帮助学生的名单。而这些孩子不久就被宁波学生家长的同事朋友认领一空。
在助学的最后一天,宁波的学子和孩子们一起拍了照。山里的孩子以最隆重的礼仪列队打鼓欢送他们。有一个孩子递给了李双冰一张小纸条,上面用并不工整的字迹写道:“李双冰哥哥,我很爱你,可是你明天就要走了,我很伤心……”
友谊的种子已经播撒,宁波的5位学子期待明年与大山里的孩子再次重逢。
宁波日报记者汤丹文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