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镇海区看守所连续18年监所安全无事故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7-23 10:00:42报料热线:81850000

  前不久,镇海区看守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并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看守所。为此,镇海区委、区政府于前天授予该所“忠诚卫士”荣誉称号,并通令嘉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所已取得连续18年监所安全无事故、队伍无违纪的佳绩。规范化执法与人性化帮教,使这个高墙内的封闭世界秩序井然。

  管理创新:拧上安全阀门

  “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早已融入了每个监管民警的血脉。”谈到监所安全问题时,镇海区看守所所长倪宝炎这样说。

  监所内,有一整套完备的巡视、监控、电教、门禁、提讯、会见录音、录像等信息系统,以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监管信息综合平台。“信息化建设已经贯穿于看守所各岗位,应用于收押、提讯提解、管理教育、医疗卫生、财务管理、交付执行等各项执法环节中,极大地促进了执法执勤程序化、规范化。”倪宝炎向记者介绍。

  2011年1月,镇海区看守所与宁波大学合作创建了在押人员“临床+特检”风险评估体系,对在押人员进行常规的风险评估,并将测试结果归纳为情绪不稳定型、冲动型、攻击型、报复型等八种类型。由此,看守所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引导法、情绪舒缓法、政策攻心法”等风险应对十八法。

  2011年,24岁的四川籍犯罪嫌疑人罗辉(化名)入所羁押时,常规评估属于一般风险等级,但细心的管教民警没有被罗辉表面平静的假象所蒙蔽。从罗辉的眼神里,管教民警感觉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决定通过风险评估体系对他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罗辉攻击性维度分值偏高,有明显暴力倾向。主管民警确定他为重大风险等级,并针对其制定了教育转化方案。

  民警耐心细致地教育他,开导他,同时根据其少数民族习惯,在伙食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主管民警还自己掏钱为他购买了生活用品。点点滴滴感动了他,罗辉终于说出了自己曾想到过自杀,并要拉一个人“垫背”的错误观念。他眼含热泪表示一定不辜负民警,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看守所由此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教育转化:重建生活信心

  “看守的目的不仅仅是关押,更重要的是教育警示被羁押人员弃恶从善,早日回归社会。”镇海区看守所教导员岑水芳告诉我们,让曾经误入歧途的人认清错误,恢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们在镇海区看守所内看到,每个监所既规范又整洁,在押人员的毛巾叠得有棱有角,牙具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摆放,床铺下面的抽屉里整齐地放着在押人员的生活用品。这是军事化管理的成果。

  为了让收押人员安心服刑,积极改造,看守所加大法律教育、谈话谈心的力度,在收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中,增加了他们自主学习、读书读报、体育锻炼、收看电视的时间。看守所还专门录制了有教育意义的音频、视频资料,及时在监内播放,收到了积极的教育转化效果。

  这几天,27岁的安徽小伙子小林特别兴奋:再过十来天,他就要刑满释放了,而更令他惊喜的是,一跨出看守所大门,就有一份现成的工作等着他。

  一直以来,镇海区看守所积极为在押人员创造技能培训的机会,使服刑人员尽可能具备一技之长。很快,一些经过培训,且肯吃苦又技术娴熟的服刑人员通过看守所的推荐,被企业提前预约,不少人与小林一样,在刑满释放以后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据统计,近两年来,经看守所推荐,已有30余名在押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被企业顺利录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镇海区看守所连续18年监所安全无事故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7-23 10:00:42

  前不久,镇海区看守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并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看守所。为此,镇海区委、区政府于前天授予该所“忠诚卫士”荣誉称号,并通令嘉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所已取得连续18年监所安全无事故、队伍无违纪的佳绩。规范化执法与人性化帮教,使这个高墙内的封闭世界秩序井然。

  管理创新:拧上安全阀门

  “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早已融入了每个监管民警的血脉。”谈到监所安全问题时,镇海区看守所所长倪宝炎这样说。

  监所内,有一整套完备的巡视、监控、电教、门禁、提讯、会见录音、录像等信息系统,以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监管信息综合平台。“信息化建设已经贯穿于看守所各岗位,应用于收押、提讯提解、管理教育、医疗卫生、财务管理、交付执行等各项执法环节中,极大地促进了执法执勤程序化、规范化。”倪宝炎向记者介绍。

  2011年1月,镇海区看守所与宁波大学合作创建了在押人员“临床+特检”风险评估体系,对在押人员进行常规的风险评估,并将测试结果归纳为情绪不稳定型、冲动型、攻击型、报复型等八种类型。由此,看守所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引导法、情绪舒缓法、政策攻心法”等风险应对十八法。

  2011年,24岁的四川籍犯罪嫌疑人罗辉(化名)入所羁押时,常规评估属于一般风险等级,但细心的管教民警没有被罗辉表面平静的假象所蒙蔽。从罗辉的眼神里,管教民警感觉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决定通过风险评估体系对他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罗辉攻击性维度分值偏高,有明显暴力倾向。主管民警确定他为重大风险等级,并针对其制定了教育转化方案。

  民警耐心细致地教育他,开导他,同时根据其少数民族习惯,在伙食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主管民警还自己掏钱为他购买了生活用品。点点滴滴感动了他,罗辉终于说出了自己曾想到过自杀,并要拉一个人“垫背”的错误观念。他眼含热泪表示一定不辜负民警,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看守所由此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教育转化:重建生活信心

  “看守的目的不仅仅是关押,更重要的是教育警示被羁押人员弃恶从善,早日回归社会。”镇海区看守所教导员岑水芳告诉我们,让曾经误入歧途的人认清错误,恢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们在镇海区看守所内看到,每个监所既规范又整洁,在押人员的毛巾叠得有棱有角,牙具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摆放,床铺下面的抽屉里整齐地放着在押人员的生活用品。这是军事化管理的成果。

  为了让收押人员安心服刑,积极改造,看守所加大法律教育、谈话谈心的力度,在收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中,增加了他们自主学习、读书读报、体育锻炼、收看电视的时间。看守所还专门录制了有教育意义的音频、视频资料,及时在监内播放,收到了积极的教育转化效果。

  这几天,27岁的安徽小伙子小林特别兴奋:再过十来天,他就要刑满释放了,而更令他惊喜的是,一跨出看守所大门,就有一份现成的工作等着他。

  一直以来,镇海区看守所积极为在押人员创造技能培训的机会,使服刑人员尽可能具备一技之长。很快,一些经过培训,且肯吃苦又技术娴熟的服刑人员通过看守所的推荐,被企业提前预约,不少人与小林一样,在刑满释放以后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据统计,近两年来,经看守所推荐,已有30余名在押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被企业顺利录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