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镇海
镇海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阶梯
稿源: 镇海新闻网   2012-07-26 12:20:56报料热线:81850000

  最近,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办公室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我想问问区里新出台的有关高技能人才的政策……”这样的电话,副科长金瑾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大家都很关心,这次的政策力度很大,近几年都没有过。”

  最近一次不完全统计显示,镇海有984位高级工技能等级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771位,技师167位,高级技师46位。这个群体属于蓝领中的精英,“无论是在改进生产过程,还是运用新科技成果,他们都是中坚力量”。

  技术工人有力量

  两百多年前成书的《国富论》就把工人技能增加看作经济发展重要资源,之后,这样的论断被不断提及。工人有力量,拥有技术的工人更有力量。“这样的力量不会太引人注目,它们体现在一个个生产细节之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一条条生产线上,一点一滴的积累价值,最终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一位经济学者这样解读。

  明欣化机职工陈俭峰就是一位有力量的技术工人。从30多年前的电焊学徒工到如今的高级技师,他攻克的技术难题达30项以上。除多项技术创新,他还获得过两项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据粗略统计,近两三年,陈俭峰的技术创新为公司带来了100万元以上的收益。现在,由他带头的我区第一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立,有成员10名,其中高级焊接技师1人,焊接技师7人,焊工高级工2人。他们承担了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力量。这批人对带动职工学习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职工在他们的帮带下也成了企业骨干。

  散落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发挥着与陈俭峰一样的作用。但是,这个群体,也有其面临的问题。

  待遇兑现的困惑

  仇存彬是澥浦镇一家化工企业的电焊高级技师,7年前从北方一家化工企业跳槽来到镇海安家落户。

  按照惯例,除做好生产技术方面工作,从进企业第一年开始,他就开始带徒弟。这些年,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有几十个。生产一线的教学往往效果突出,徒弟们个个技术过关,还不乏出类拔萃者,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参加技能考级,很多人还放弃电焊技术转投其他行业。

  有国企工作经验的人对劳动技能人才等级并不陌生,通过考取技能等级,工资待遇也会有相应提升,等级越高,劳动报酬越高,还能赢得更多的尊重,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激励机制。

  受经营成本和人才稳定性制约,很多民营企业主却对这一机制产生怀疑。况且,培训员工需要时间,必然会影响生产。员工获得技能等级后,如果按政府部门公布的指导薪资标准,对其加薪必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另一方面,员工的高流动性也挫伤了企业主鼓励员工考级的积极性。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为自己所用。

  老新员工之间的“传、帮、带”是这些企业提高员工劳动技能的主要方式。

  企业主的态度又直接影响了员工的态度。“现在拿这些工资,考级后还是拿这些,有必要去考吗?”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走访企业时,经常听到职工这样发问。

  对徒弟们的“不思进取”,仇存彬做出的评价是眼光不够长远。仇存彬挺满意现在的待遇,但也同样有话要说。“社会仍然拿文凭说事,再好的技术也没有高文凭管用。”

  与技能等级相平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被称为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一般拥有较高学历,理论知识丰富。在企业中不仅薪资较高,还会获得相应津贴。仇存彬希望能完善针对技能等级的激励机制。

  政策说来就来了。

  政策造才留才

  “在生产或管理一线上的技师、高级技师,与区属非公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每年5000元、10000元的技能津贴。”“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补助1500元,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补助2000元,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补助2500元。”

  按照区政府4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开发的实施细则》,区有关部门即将完成具体文件制订,不日下发。在具体文件中,这些数字已被确定下来。这样的标准在全市数一数二。

  “高级技能人才收入多年没有明显提升的状态将会改变。”金瑾充满信心,“相信会激发职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热情。”最近频频打来的咨询电话,和络绎不绝上门咨询的职工印证了她的推断。

  这个钱不用企业出。在调研周边及国内其他地方的做法后,我区最终决定采取政府买单的方式培养并留住高技能人才。

  “企业担心员工出外接受技能培训耽误生产,我们就与企业协调,比如员工可以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或者企业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每次派出一定数量员工参加培训。”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始,我区依托原有成人学校等培训力量,积极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自己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校专业教师,优秀高技能人才走进课堂手把手为职工授课。上半年,共有150余位职工参加技师培训班,150余位职工参加高级工培训班。

  员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除一次性补助,一定等级的高技能人才津贴也由政府发放。企业关于成本负担的担忧化于无形,技能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新政策的实施对高技能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对经济转型升级来说将是更大的利好。”一位采访对象这样说。

  (记者王日成 通讯员臻仁社)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镇海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阶梯

稿源: 镇海新闻网 2012-07-26 12:20:56

  最近,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办公室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我想问问区里新出台的有关高技能人才的政策……”这样的电话,副科长金瑾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大家都很关心,这次的政策力度很大,近几年都没有过。”

  最近一次不完全统计显示,镇海有984位高级工技能等级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771位,技师167位,高级技师46位。这个群体属于蓝领中的精英,“无论是在改进生产过程,还是运用新科技成果,他们都是中坚力量”。

  技术工人有力量

  两百多年前成书的《国富论》就把工人技能增加看作经济发展重要资源,之后,这样的论断被不断提及。工人有力量,拥有技术的工人更有力量。“这样的力量不会太引人注目,它们体现在一个个生产细节之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一条条生产线上,一点一滴的积累价值,最终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一位经济学者这样解读。

  明欣化机职工陈俭峰就是一位有力量的技术工人。从30多年前的电焊学徒工到如今的高级技师,他攻克的技术难题达30项以上。除多项技术创新,他还获得过两项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据粗略统计,近两三年,陈俭峰的技术创新为公司带来了100万元以上的收益。现在,由他带头的我区第一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立,有成员10名,其中高级焊接技师1人,焊接技师7人,焊工高级工2人。他们承担了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力量。这批人对带动职工学习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职工在他们的帮带下也成了企业骨干。

  散落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发挥着与陈俭峰一样的作用。但是,这个群体,也有其面临的问题。

  待遇兑现的困惑

  仇存彬是澥浦镇一家化工企业的电焊高级技师,7年前从北方一家化工企业跳槽来到镇海安家落户。

  按照惯例,除做好生产技术方面工作,从进企业第一年开始,他就开始带徒弟。这些年,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有几十个。生产一线的教学往往效果突出,徒弟们个个技术过关,还不乏出类拔萃者,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参加技能考级,很多人还放弃电焊技术转投其他行业。

  有国企工作经验的人对劳动技能人才等级并不陌生,通过考取技能等级,工资待遇也会有相应提升,等级越高,劳动报酬越高,还能赢得更多的尊重,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激励机制。

  受经营成本和人才稳定性制约,很多民营企业主却对这一机制产生怀疑。况且,培训员工需要时间,必然会影响生产。员工获得技能等级后,如果按政府部门公布的指导薪资标准,对其加薪必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另一方面,员工的高流动性也挫伤了企业主鼓励员工考级的积极性。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为自己所用。

  老新员工之间的“传、帮、带”是这些企业提高员工劳动技能的主要方式。

  企业主的态度又直接影响了员工的态度。“现在拿这些工资,考级后还是拿这些,有必要去考吗?”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走访企业时,经常听到职工这样发问。

  对徒弟们的“不思进取”,仇存彬做出的评价是眼光不够长远。仇存彬挺满意现在的待遇,但也同样有话要说。“社会仍然拿文凭说事,再好的技术也没有高文凭管用。”

  与技能等级相平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被称为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一般拥有较高学历,理论知识丰富。在企业中不仅薪资较高,还会获得相应津贴。仇存彬希望能完善针对技能等级的激励机制。

  政策说来就来了。

  政策造才留才

  “在生产或管理一线上的技师、高级技师,与区属非公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每年5000元、10000元的技能津贴。”“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补助1500元,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补助2000元,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补助2500元。”

  按照区政府4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开发的实施细则》,区有关部门即将完成具体文件制订,不日下发。在具体文件中,这些数字已被确定下来。这样的标准在全市数一数二。

  “高级技能人才收入多年没有明显提升的状态将会改变。”金瑾充满信心,“相信会激发职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热情。”最近频频打来的咨询电话,和络绎不绝上门咨询的职工印证了她的推断。

  这个钱不用企业出。在调研周边及国内其他地方的做法后,我区最终决定采取政府买单的方式培养并留住高技能人才。

  “企业担心员工出外接受技能培训耽误生产,我们就与企业协调,比如员工可以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或者企业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每次派出一定数量员工参加培训。”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始,我区依托原有成人学校等培训力量,积极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自己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校专业教师,优秀高技能人才走进课堂手把手为职工授课。上半年,共有150余位职工参加技师培训班,150余位职工参加高级工培训班。

  员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除一次性补助,一定等级的高技能人才津贴也由政府发放。企业关于成本负担的担忧化于无形,技能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新政策的实施对高技能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对经济转型升级来说将是更大的利好。”一位采访对象这样说。

  (记者王日成 通讯员臻仁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