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还没开始,记者就接到一名在校大学生的电话,说暑假期间他们准备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希望记者给予报道。这样的电话每年暑假都会接到,记者还收到了一些暑假实践活动策划书。从策划书上看,很多社会实践队伍专门设有“媒体联络组”。
宁波某高校一女学生通过邮箱给记者发来一篇调查报告,并数次打来电话询问报道事宜。在记者的追问下,她才道出实情:如果报纸给予报道,实践队伍就可以加分。
对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通过实践,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变味。
采访中,有高校老师直言,现代大学生确实不同以往了,他们希望与媒体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乐于展示自己,希望社会认同他们的价值。一些同学对社会实践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把“见报率”作为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使社会实践失去了应有的纯洁性,显得十分功利。
大学生社会实践缘何热衷于找媒体报道?一些高校教师认为,除了学生的功利心,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的倡导机制。有些学校将见不见报、上不上电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评优的重要标准,把媒体是否报道作为团队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从而误导了学生。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从而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不应该搞面子工程,这有违社会实践的初衷。
据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利表现已经引起一些高校的重视,如宁波大学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明确:社会实践评优,不再与媒体报道挂钩,关键看实践效果和学生的实践态度。
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