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慈溪
慈溪草帽业小学纪事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8-05 10:04:07报料热线:81850000

  

  草帽业小学旧址。胡涂摄

  慈溪草帽业小学旧址,坐落于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章家路,由于其丰富的草编文化内涵,2003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草帽业小学1939年初建成时,校舍坐北朝南,前后左右口字形四合院民族式布局。北楼连体9间二层楼,下层5间打通为一室,作为学生集合时中山厅礼堂。其东、南、西三面是教室,北楼礼堂与南教室之间有约4米宽的石蛋路连接,直通内校门,东南河埠旁是大校门。东为园丁“费辛”苑,西为桑梓“春晓”苑。金桂花树遍布校园角落。整个校园由竹篱笆围着,外边有大排水沟,以利下雨天大水流出校园至东西江河。

  说到草帽业小学,就不得不提到慈溪著名的草编工业。慈溪草编与嵊县竹编齐名,为江浙一带的重点出口工艺品,名扬海外。史书记载,慈溪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今慈溪长河一带,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慈溪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闻知慈溪长河一带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且雇用成本低廉,顿感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之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草帽行,草帽行雇用的商贩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长河为中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长河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

  但是与长河“草帽之乡”的盛名相比,当地的教育就稍显落后了。据史料记载,当时长河人口已超过7000,却只建有4所小学,且均位于破败的庵堂庙宇内,学生只有数十名,教师一二名而已。1936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长河草帽商界人士张文焕、张大兴、鲍梅馥、张春尧、张贞明、张通海等人痛定思痛,立志兴教办学、振兴中华,决定在每顶草帽的收购价中代扣六厘(后改为一分)作为“兴学费”,来筹建一所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优异的私立小学。

  这次办学行动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县府无偿捐献候青门城墙基石,长河开明士绅张安仁慷慨出地五亩作学校操场,各帽行账房在代扣款项时一丝不苟……1939年,长河草帽业小学正式落成。可以说,这所学校是由当地勤劳的妇女编织而成的。

  建成后的草帽业小学一时名师云集,县城内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最盛时师生达600余人,教学质量及设施为全县(时属余姚县)之冠。抗战时期,全校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先后有不少学生加入了抗日队伍,涌现了舍生取义的杨小康、杨小群、张钟烈等英烈。沦陷期间,一些热心人士多方奔走,克服种种困难,使学校及早复课。当时由陈季康、邹积联先后任校长,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后,草帽业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经过多次改制,办过小学,也办过职业技术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所靠吸吮草帽“乳汁”长大的草帽业小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是素有“草帽之乡”美誉的长河镇百年草帽文化的重要载体。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实习生叶宁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慈溪草帽业小学纪事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8-05 10:04:07

  

  草帽业小学旧址。胡涂摄

  慈溪草帽业小学旧址,坐落于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章家路,由于其丰富的草编文化内涵,2003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草帽业小学1939年初建成时,校舍坐北朝南,前后左右口字形四合院民族式布局。北楼连体9间二层楼,下层5间打通为一室,作为学生集合时中山厅礼堂。其东、南、西三面是教室,北楼礼堂与南教室之间有约4米宽的石蛋路连接,直通内校门,东南河埠旁是大校门。东为园丁“费辛”苑,西为桑梓“春晓”苑。金桂花树遍布校园角落。整个校园由竹篱笆围着,外边有大排水沟,以利下雨天大水流出校园至东西江河。

  说到草帽业小学,就不得不提到慈溪著名的草编工业。慈溪草编与嵊县竹编齐名,为江浙一带的重点出口工艺品,名扬海外。史书记载,慈溪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今慈溪长河一带,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慈溪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闻知慈溪长河一带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且雇用成本低廉,顿感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之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草帽行,草帽行雇用的商贩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长河为中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长河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

  但是与长河“草帽之乡”的盛名相比,当地的教育就稍显落后了。据史料记载,当时长河人口已超过7000,却只建有4所小学,且均位于破败的庵堂庙宇内,学生只有数十名,教师一二名而已。1936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长河草帽商界人士张文焕、张大兴、鲍梅馥、张春尧、张贞明、张通海等人痛定思痛,立志兴教办学、振兴中华,决定在每顶草帽的收购价中代扣六厘(后改为一分)作为“兴学费”,来筹建一所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优异的私立小学。

  这次办学行动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县府无偿捐献候青门城墙基石,长河开明士绅张安仁慷慨出地五亩作学校操场,各帽行账房在代扣款项时一丝不苟……1939年,长河草帽业小学正式落成。可以说,这所学校是由当地勤劳的妇女编织而成的。

  建成后的草帽业小学一时名师云集,县城内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最盛时师生达600余人,教学质量及设施为全县(时属余姚县)之冠。抗战时期,全校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先后有不少学生加入了抗日队伍,涌现了舍生取义的杨小康、杨小群、张钟烈等英烈。沦陷期间,一些热心人士多方奔走,克服种种困难,使学校及早复课。当时由陈季康、邹积联先后任校长,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后,草帽业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经过多次改制,办过小学,也办过职业技术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所靠吸吮草帽“乳汁”长大的草帽业小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是素有“草帽之乡”美誉的长河镇百年草帽文化的重要载体。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实习生叶宁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