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记者“追风”背后故事多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8-11 07:51:38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台风“海葵”

 

  为了拍台风两次被雨淋透

  8月7日晚8时,台风“海葵”登陆前7小时,我从城西出家门,乘上正常开行的公交车抵达天一广场,拍摄台风来袭前的场景。往日这个时候天一广场人流涌动,而这晚却空无一人,灯火暗淡。整个广场处在风声之中,我还不及反应,手中的伞已被折断。

  没有任何雨具,步行到和义大道,沿途最多见的是东倒西歪的电动车、自行车、破残的雨伞和随风东飞西飘的杂物。中农信35楼的意卡菲虽尚在营业,顾客不到10人。营业员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有点惊讶,借用他们的镜子,我发现自己如同从水里捞出来的。

  晚上10点多,搭出租车回家,冲澡换衣后,报社QQ群又传出信息:铁路东站有旅客滞留,需要拍摄相关图片。我迅疾整理摄影包,背上重量超过10公斤的摄影器材,又走出了家门。

  街头,大雨滂沱,鲜有车辆行驶。约25分钟后,终于出现了一辆已经载客的出租车,在征得乘客同意后,“拼车”前往铁路东站。

  冒雨完成拍摄任务,从铁路东站返回时已是8日凌晨1点左右,进小区大门时我被保安拦住了,借着灯光看清是我这个居住了15年的老业主时,保安诧异地说:“怎淋成了那样啊?”随后他热情地提醒我到家快喝点白酒、姜汤,以防感冒。 

  虽然那晚两度彻底“湿身”,但心中还是暖暖的,因为记录,因为感受! 

  东南商报记者 朱菽剑

  后方“宅”了一天感受颇多

  前方记者要写手记,其实我“名不副实”,因为台风期间,我并没有到抗台前线。原因是,当天,部主任听到有地方积水已到成人的脖子,他瞟了一眼我那160厘米都不到的身材,沉吟了一下,“你就算了,太危险。”于是改派一位身材高大的男记者去前线了。

  于是,台风穿越的时候,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刷微博,看网页,接电话,收集各种信息。可以说这是我从业10年来,第一次遇到台风没上“前线”。这一天坐下来,各个职能部门的微博信息一个也没有放过,比如,鄞州城管得知横溪水厂被淹后,未雨绸缪提醒鄞州乡镇居民要注意储备饮用水;8日上午部分道路开始积水,交警部门“绕行通知”也上了微博……有网友评论说,台风天如没上过微博,都不敢贸然出门。

  我想这是宁波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体制的细节之一,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站、微博……随处都能看到台风预警信号和相关防御指引的信息。随着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应急知识的普及,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正逐步提高。

  所以,这一天“宅”下来,有一点感受要比“上前线”更深刻:这10年间,宁波应对台风的理念也在转变,已开始寻求从单灾管理模式向综合减灾管理模式转变,寻求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转变。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顶风冒雨帮人推三轮车

  8月8日凌晨3点20分,台风“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登陆。一大早,我们一行人就驱车从石浦赶往鹤浦采访,沿途看到的都是被狂风刮倒的树木和被淹的农田,路上几乎很难见到行人。

  经过高塘岛连接大陆的三门口大桥时,狂风夹带着急雨横贯桥面,形成的横风势力之强,明显能感觉到我们乘坐的车在发生摇晃。我们鼓足勇气上了桥,车子开得很慢,雨点打在车窗玻璃上砰砰作响。幸好,我们安全通过了。

  在临近鹤浦的路旁,一辆被风刮翻的人力三轮车映入我们的眼帘,骑车人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妇女,风雨将她吹打得狼狈不堪,身上的雨衣已经被揉成一团。因为风的“阻挡”,她根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将翻倒的车子扶起。

  我赶紧叫司机师傅停车,拉开车门跳了下去。风太大了,冷不丁的下车,瘦弱的我险些站不稳,打开的车门也费了老大劲才关上。一两米的路,我吃力地挪到三轮车边,费了很大的劲,才将车子扶正。

  这名妇女说她没法在风雨中骑车了,并指了指旁边的山坳。见状,我立即会意,随后艰难地帮她把三轮车推到旁边的山坳里避风。

  等我回到车上,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我跟车上的同事连声感叹:“风太大了,雨点就像是石子打在脸上,感觉只有一个字:痛。”

  东南商报记者 张贻富

  通宵追踪采访救人事件

  8月7日上午10点30分,我们从市区出发前往北仑。在路上,暴雨一下子来了,原本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开了足足一个小时。当天下午,我们前往春晓,到达第一个采访地点———三山村,跟随村支书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转移。

  8月8日凌晨2点,我们在春晓城管中队二楼办公室内昏昏欲睡,忽然得到消息———“梅山那边好像有人掉到海里了,听说被救上来了。”于是,我们立马驱车前往梅山岛,在梅山广电站获悉,人不是在梅山出事的,是在白峰。

  于是,我们又赶往白峰。此时已是3点20分,风越来越猛,雨越来越大。我们从微博上得知,此时“海葵”已经在象山鹤浦登陆。

  终于安全到达白峰镇,由于暴风把变电站的线路吹断,白峰已经完全断电。在镇政府,我们得到确切消息:事情发生在白峰阳东村黎明碶海塘,人并没有落海,而是一位船老大被困海里。不过,已经被救上来了,人和船都没事。

  得知消息,我们来到阳东村,一个个地寻找采访对象,一次次地采访,终于完整地采访了这起救人事件。这起采访前前后后用了4个小时,参访完毕天已经亮了。

  回来后的这两天,我细细回味了这次在抗台一线的采访。我只想说:这些天,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见证到人间真情在狂风骤雨中发光,这些记忆将陪伴终身。记者 杨江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记者“追风”背后故事多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8-11 07:51:38

 

  为了拍台风两次被雨淋透

  8月7日晚8时,台风“海葵”登陆前7小时,我从城西出家门,乘上正常开行的公交车抵达天一广场,拍摄台风来袭前的场景。往日这个时候天一广场人流涌动,而这晚却空无一人,灯火暗淡。整个广场处在风声之中,我还不及反应,手中的伞已被折断。

  没有任何雨具,步行到和义大道,沿途最多见的是东倒西歪的电动车、自行车、破残的雨伞和随风东飞西飘的杂物。中农信35楼的意卡菲虽尚在营业,顾客不到10人。营业员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有点惊讶,借用他们的镜子,我发现自己如同从水里捞出来的。

  晚上10点多,搭出租车回家,冲澡换衣后,报社QQ群又传出信息:铁路东站有旅客滞留,需要拍摄相关图片。我迅疾整理摄影包,背上重量超过10公斤的摄影器材,又走出了家门。

  街头,大雨滂沱,鲜有车辆行驶。约25分钟后,终于出现了一辆已经载客的出租车,在征得乘客同意后,“拼车”前往铁路东站。

  冒雨完成拍摄任务,从铁路东站返回时已是8日凌晨1点左右,进小区大门时我被保安拦住了,借着灯光看清是我这个居住了15年的老业主时,保安诧异地说:“怎淋成了那样啊?”随后他热情地提醒我到家快喝点白酒、姜汤,以防感冒。 

  虽然那晚两度彻底“湿身”,但心中还是暖暖的,因为记录,因为感受! 

  东南商报记者 朱菽剑

  后方“宅”了一天感受颇多

  前方记者要写手记,其实我“名不副实”,因为台风期间,我并没有到抗台前线。原因是,当天,部主任听到有地方积水已到成人的脖子,他瞟了一眼我那160厘米都不到的身材,沉吟了一下,“你就算了,太危险。”于是改派一位身材高大的男记者去前线了。

  于是,台风穿越的时候,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刷微博,看网页,接电话,收集各种信息。可以说这是我从业10年来,第一次遇到台风没上“前线”。这一天坐下来,各个职能部门的微博信息一个也没有放过,比如,鄞州城管得知横溪水厂被淹后,未雨绸缪提醒鄞州乡镇居民要注意储备饮用水;8日上午部分道路开始积水,交警部门“绕行通知”也上了微博……有网友评论说,台风天如没上过微博,都不敢贸然出门。

  我想这是宁波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体制的细节之一,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站、微博……随处都能看到台风预警信号和相关防御指引的信息。随着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应急知识的普及,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正逐步提高。

  所以,这一天“宅”下来,有一点感受要比“上前线”更深刻:这10年间,宁波应对台风的理念也在转变,已开始寻求从单灾管理模式向综合减灾管理模式转变,寻求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转变。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顶风冒雨帮人推三轮车

  8月8日凌晨3点20分,台风“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登陆。一大早,我们一行人就驱车从石浦赶往鹤浦采访,沿途看到的都是被狂风刮倒的树木和被淹的农田,路上几乎很难见到行人。

  经过高塘岛连接大陆的三门口大桥时,狂风夹带着急雨横贯桥面,形成的横风势力之强,明显能感觉到我们乘坐的车在发生摇晃。我们鼓足勇气上了桥,车子开得很慢,雨点打在车窗玻璃上砰砰作响。幸好,我们安全通过了。

  在临近鹤浦的路旁,一辆被风刮翻的人力三轮车映入我们的眼帘,骑车人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妇女,风雨将她吹打得狼狈不堪,身上的雨衣已经被揉成一团。因为风的“阻挡”,她根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将翻倒的车子扶起。

  我赶紧叫司机师傅停车,拉开车门跳了下去。风太大了,冷不丁的下车,瘦弱的我险些站不稳,打开的车门也费了老大劲才关上。一两米的路,我吃力地挪到三轮车边,费了很大的劲,才将车子扶正。

  这名妇女说她没法在风雨中骑车了,并指了指旁边的山坳。见状,我立即会意,随后艰难地帮她把三轮车推到旁边的山坳里避风。

  等我回到车上,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我跟车上的同事连声感叹:“风太大了,雨点就像是石子打在脸上,感觉只有一个字:痛。”

  东南商报记者 张贻富

  通宵追踪采访救人事件

  8月7日上午10点30分,我们从市区出发前往北仑。在路上,暴雨一下子来了,原本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开了足足一个小时。当天下午,我们前往春晓,到达第一个采访地点———三山村,跟随村支书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转移。

  8月8日凌晨2点,我们在春晓城管中队二楼办公室内昏昏欲睡,忽然得到消息———“梅山那边好像有人掉到海里了,听说被救上来了。”于是,我们立马驱车前往梅山岛,在梅山广电站获悉,人不是在梅山出事的,是在白峰。

  于是,我们又赶往白峰。此时已是3点20分,风越来越猛,雨越来越大。我们从微博上得知,此时“海葵”已经在象山鹤浦登陆。

  终于安全到达白峰镇,由于暴风把变电站的线路吹断,白峰已经完全断电。在镇政府,我们得到确切消息:事情发生在白峰阳东村黎明碶海塘,人并没有落海,而是一位船老大被困海里。不过,已经被救上来了,人和船都没事。

  得知消息,我们来到阳东村,一个个地寻找采访对象,一次次地采访,终于完整地采访了这起救人事件。这起采访前前后后用了4个小时,参访完毕天已经亮了。

  回来后的这两天,我细细回味了这次在抗台一线的采访。我只想说:这些天,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见证到人间真情在狂风骤雨中发光,这些记忆将陪伴终身。记者 杨江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