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日前,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在北京结束。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名学生、老师,带着100多个领导力项目成果参加大赛。作为浙江省唯一进入决赛的参赛代表队,镇海中学荣获优秀项目第一名、网上竞赛优胜项目第一名、优秀学校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另有两名镇中学子获“中学生领袖奖”。 曾昊溟 胡蓉
核心报道
教育是镇海的一张对外叫得响的名片。今年6月,早已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又通过了浙江省一级重点职业中学的验收,这标志着镇海区省一级重点中学全面覆盖,同时也意味着今后该区所有的高中段学生将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延伸,镇海一直行走在高位均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
义务教育 实行“以区为主”
“走高位均衡之路,创一流办学条件”。早在2006年,镇海区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校就实行了基础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规划,不断超前;投入,持续增加。
“对教育,就是要高看一眼”。2008年,总投资5600万元,设计规模48个班级的蛟川中心学校建成使用,成为目前镇海区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结束了蛟川街道没有中心学校的历史;2009年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41亩的启绪小学投入使用,农村老校换新貌……
镇海还十分重视对现代化教育装备的投入,积极构筑区域教育前沿平台,深化“数字校园”、“科技校园”建设,高端起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力打造装备完善、运用充分的“数字教育”体系。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生均经费达505.14元,是全省平均值的2.44倍,历年累计投入生均经费3370.97元,是全省平均值的1.74倍。而现代教育装备的投入,全区农村学校资产值达到全区学校资产总值的64.7%。
学前教育 每个镇(街道)有一个及以上高标准园
“将教育均衡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延伸,推动镇海教育向高位均衡方向发展。”镇海教育勇领风气之先,将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镇(街道)幼儿园建设,2007年,投资均超过1500万元的蛟川幼儿园、澥浦幼儿园易地新建。
2009年,庄市中心幼儿园新园建成并与老园构成一体化办学模式。2010年,投资超过5000万元,现代化水平更高的镇海区实验幼儿园投入使用……全区实现了每个镇(街道)都拥有一个及以上高标准幼儿园的目标,目前,全区学前教育净入园率达到99.7%,省市等级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
高中教育 省一级重点中学全覆盖
除了刚通过浙江省一级重点职业中学验收的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镇海区还有镇海中学、龙赛中学、以及蛟川书院三所普高。
镇海中学作为我市高中段的龙头学校,每年高考屡创佳绩,学校声誉全国闻名;蛟川书院高中部虽未被正式授牌,但其在教育质量以及市民口碑中,早已达到省一级重点标准;而新的龙赛中学,则是在2009年由镇海区政府斥资2.5亿元回购了原万里国际学校庄市校区资产,并对全区学校布局作出重大调整,将省一级重点中学龙赛中学搬迁至该校区并扩大招生规模,其他非一级重点中学停止招生,原招生计划全部纳入龙赛中学扩招范围。“这意味着我区所有的普高学生将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优质教育”,镇海区的学生高兴地说。
镇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实现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全面覆盖,这是镇海区积极创建省现代化教育强区,力争在省内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村教育 农村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瞄准教育公平,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强校工程”、“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区的优质教育”。教育均衡的重点是师资均衡和体制均衡,镇海区教育局敏锐地注意到这点,投资40万元,完成了对全区所有农村教师的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投入30万元,建立专项经费,将全区所有幼儿园教师、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纳入到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推出和完善了“校长轮岗”、“教师走校”、“名优教师流动支教”、“后备干部挂职薄弱学校”等制度。
镇海区教育局更是在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推出了“农村完小强校工程”及“校际联动化”、“一校(园)两区”等“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推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了农村初中质量工程,所有非老城区农村初中学生升省一级重点中学(镇海中学)享受一定的降分优惠,并逐渐增加省一级重点中学向农村初中的招生分配名额,保证农村学校有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为抑制过热的择校现象,从2008年初一新生起,本区籍老城区学校择校生不再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提前保送录取资格,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初中的生源。
外来人口教育 不断提高入读公办学校比例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一蓝天下的优质教育,镇海积极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镇海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列入全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充分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公办学校、深挖公办学校潜力等多种措施,建立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接纳为辅的就学机制。
近年来,建立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3所,批准成立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6所。结合全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校安工程”,将布局调整出来的学校进行扩改建,建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十二五”期间,全区还将新(扩、改)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所左右。通过推迟小班化进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整合学区等方法,进行“满负荷”招生,积极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就学率达到85%以上。 东南商报 薛丛川 钱明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