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名大二学生,在校内献血一周后,收到南宁中心血站发来的短信:“×××先生,您好!您于2012年7月6日献血,血型:O,检验合格,将用于救助病人。感谢您的爱心,欢迎您半年后再次献血。”不久,他又收到短信:“×××先生,您好!您捐献的血液已发往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供患者使用。献血有益健康,救人功德无量。感谢您的爱心!”
献血后还有“跟踪”反馈,这是不是首创不得而知,但笔者看后感触良多。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除港澳地区)经常出现“血荒”。直接原因是无偿献血者人次在全民中所占比例不够高。据悉,在香港,30%的市民有献血记录,市民无偿献血踊跃,满足了免费用血需求,也就没有“血荒”这回事。
无偿献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许多人不肯献血,很大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献的血用到哪里去了,担心“去路不明”。南宁中心血站的“跟踪”反馈,可能是为了保护患者隐私,虽没说明血液“最终去向”,但这种透明的做法,便于献血者跟踪了解,体现了对献血者的尊重和负责,使对方“很开心”(那位大学生语),不仅鼓励了已献血者,还会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如此“反馈”,确有必要。
(来稿请寄本报理论评论部,或E-mail:llplb@sina.cn)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