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四明山腹地有个蜜岩村 山上多岩石 蜜蜂巢其上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8-15 10:35:47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探访

  村民建庙膜拜造桥的先祖

  蜜岩村中,有一座清代的单孔石拱桥,叫万安桥。此桥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桥面距溪底6米,底部孔径12米,曾是蜜岩到许家岩下的必经之路。而如今,在沧海桑田之后,桥上荒草萋萋,桥下水迹斑驳,多的只是些碎石。此情此景,记者很难联想到当时热闹繁华的情形了。阳光照在古朴的桥身上,不远处有两棵古老的香樟树绿荫庇护,仿佛见证和守护着石桥的往昔今日。

  说起桥,蜜岩村的村民向记者提起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他们的先祖———唐代明州刺史应彪。应彪为官期间,造了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桥———用16只船撑起的一座浮桥,这也是灵桥最初的状态。当应彪将这座桥梁横架于奉化江上时,他的事迹也就永远地镌刻在后人的心里。蜜岩村的村民为了纪念这位先祖,在村里建了蜜岩庙,应彪塑像矗立其中,供后世族人膜拜。

  有着“浙贝之乡”的美称

  蜜岩是章水盆地上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宋代时,蜜岩盛产蚕丝,出产的丝绸贡品有吴绫、交棱绫。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时,年产蚕丝尚有7000多公斤。近年来“浙贝”行情看涨,蚕业渐渐地被贝母种植所取代。走在村道上,记者发现贝母的身影无处不在,空气中都充斥着贝母的气息。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有句老话叫“四月无笸箩,八月无太婆”。农历八月来到这里,地里到处都是种贝母的村民,大家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猫着腰在地里淘坑、下种,弄堂院落,一片丰收忙碌之景。优厚的地理条件,勤劳朴实的村民,使蜜岩村的贝母种植逐渐形成了产业,贝母给村民带来富裕的同时,也使蜜岩村获得了“浙贝之乡”的称号。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四明山腹地有个蜜岩村 山上多岩石 蜜蜂巢其上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8-15 10:35:47

  记者探访

  村民建庙膜拜造桥的先祖

  蜜岩村中,有一座清代的单孔石拱桥,叫万安桥。此桥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桥面距溪底6米,底部孔径12米,曾是蜜岩到许家岩下的必经之路。而如今,在沧海桑田之后,桥上荒草萋萋,桥下水迹斑驳,多的只是些碎石。此情此景,记者很难联想到当时热闹繁华的情形了。阳光照在古朴的桥身上,不远处有两棵古老的香樟树绿荫庇护,仿佛见证和守护着石桥的往昔今日。

  说起桥,蜜岩村的村民向记者提起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他们的先祖———唐代明州刺史应彪。应彪为官期间,造了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桥———用16只船撑起的一座浮桥,这也是灵桥最初的状态。当应彪将这座桥梁横架于奉化江上时,他的事迹也就永远地镌刻在后人的心里。蜜岩村的村民为了纪念这位先祖,在村里建了蜜岩庙,应彪塑像矗立其中,供后世族人膜拜。

  有着“浙贝之乡”的美称

  蜜岩是章水盆地上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宋代时,蜜岩盛产蚕丝,出产的丝绸贡品有吴绫、交棱绫。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时,年产蚕丝尚有7000多公斤。近年来“浙贝”行情看涨,蚕业渐渐地被贝母种植所取代。走在村道上,记者发现贝母的身影无处不在,空气中都充斥着贝母的气息。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有句老话叫“四月无笸箩,八月无太婆”。农历八月来到这里,地里到处都是种贝母的村民,大家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猫着腰在地里淘坑、下种,弄堂院落,一片丰收忙碌之景。优厚的地理条件,勤劳朴实的村民,使蜜岩村的贝母种植逐渐形成了产业,贝母给村民带来富裕的同时,也使蜜岩村获得了“浙贝之乡”的称号。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