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北仑首家社区慈善组织:救助帮困解难播爱心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8-15 12:57:18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袁贾芳搀扶着张老伯在村道上走着,将做好的菜送到他家里。(记者袁晨凤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袁晨凤 通讯员 陈红)做慈善听上去很美好,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作为我区首家社区慈善组织,于2010年成立的百合社区欣苑爱心社通过基金会、志愿者队伍等服务平台,用实际的慈善救助行动帮助了一批批困难群体走出窘境……

  贫困是我们的“难言之隐”,爱心让我们“正大光明”

  7月31日,在欣苑爱心社牵线搭桥的捐赠助学仪式上,大二学生姚悬接过了社区居民王一群捐赠的第一笔6000元助学基金。作为王一群结对的困难学子,姚悬自此每年都可获得王一群6000元的助学金,直到完成全部学业。“这笔钱,对我们家来说比雪中送炭更为珍贵。”拿着装着助学金的信封,姚悬的眼中闪现着隐隐的泪光。

  姚悬现在的家境可用窘迫来形容。一年前,父亲姚丛元不幸意外摔伤,自此瘫痪。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父亲的瘫痪在床让这个原本清贫的家更陷入窘境。而当时姚悬还在读大学,妹妹也还在上初中。母亲因要照顾父亲,又脱不开身去外面打工。在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姚悬全家只能从原来居住的百合社区的房子搬出,搬入了较为偏僻的民房,而把原来的房子出租,以获取一些租金。姚悬的妹妹也早早地就辍学打工,来补贴家用。母亲无法出门,就在家里给人做些小工。即便全家人都如此尽力,但这个家每个月的收入依然十分有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欣苑爱心社在得知姚悬家的情况后,即刻将他家列为困难户,在每年春节、中秋等几大节日时过去看望慰问,送些粮、油等实物。去年年底,姚丛元因没钱看病,又不及时吃药,病情突然加重了。本来还可勉强下床活动,变得只能瘫在床上无法动弹,欣苑爱心社送去1000元的大病救助金。爱心社也知道这样的短时救济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想到姚家最大的支出就是姚悬的学费,经与多方联系,最终促成了姚悬的结对。

  “自己家里这样的情况,本来觉得很不好意思。可爱心社负责人说现在的贫困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有能力改变的,只有坦然面对,努力去改变现状才是最终的出路。他们送来的不只是钱,更是希望。”二十出头的小伙,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欣苑爱心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爱心社运作中这个稳定的基金会是专门来扶贫帮困的。每年,爱心社都会给一些特困户、因病因灾困难户送去相应补助。从爱心社成立之初到现在,基金会已为100余户的或困难或突发事故家庭送去了近5万元的补助。

  志愿者队伍里的“坏”阿姨

  志愿者袁贾芳在欣苑爱心社志愿者队伍里比较出名。加入爱心社两年多来,因为义务帮邻居老人做菜送菜,她的名字在各家各户已是耳熟能详。

  中午时分,记者见着袁贾芳时,她正在厨房帮老人准备午饭。客厅里坐了一个老人,正在安静地等待着。“今天时间有点晚了,张老伯等不及了。”袁贾芳说。很快,将三个菜装盒放入篮子后,袁贾芳到客厅扶着老伯慢慢站起,提着篮子,就搀扶着老伯往门外走去。

  “今天的三个菜,分别是烤肉、包心菜和南瓜汤。肉是炖烂的,菜是切丝的,南瓜是煮糊的。”搀扶着老人慢慢在村道上走着,袁贾芳趁着与老人聊天的空隙,回答着记者的提问。张老伯今年83岁,牙齿已掉光,眼睛也看不太清楚,耳朵也快要听不见了。为了能对老人的口味,袁贾芳做的菜都是熟到近乎烂的程度,这让子女有些抱怨,袁贾芳却是依然我行我素,“老人年纪大了,咬不动,只好我们去迁就他一下了。”

  走了不过5分钟左右,张老伯的家就到了。袁贾芳熟门熟路地拐进老人住的小房间,将装菜的盒子拿出,看见老人做饭的电饭煲还未插上电,就想去帮老人烧饭,老人连声阻止:“我自己会烧,现在还早。”安顿好老人坐下,对着记者,老人的眼眶突然有些泛红,“她太坏了,真的太坏了。给我做菜送菜两年多,却连一分钱也不要,你说让我怎么好意思。”说着,声音慢慢哽咽。袁贾芳则在一旁连连摆手。

  “张老伯也不容易啊。”袁贾芳告诉记者,张老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只脚还瘸了。张老伯的大儿子已去世,虽然现住在小儿子家,但因小儿子夫妻平时都要上班。老人的吃饭问题一度成了“老大难”。袁贾芳知道情况后,就开始义务帮老人做菜送菜。“也不是图什么,只想着自己有能力,就尽一份心力帮一下。”袁贾芳说。因为类似的情况,至今袁贾芳共给5个老人送过菜,其中一位已逝世。

  志愿者队伍是欣苑爱心社开展服务的另一大平台,据了解,目前爱心社里共吸纳了30多个志愿者,每年会定期开展三四次的活动帮特困或高龄老人打扫卫生或陪聊天等,而更多时候,则是志愿者主动去看望结对老人。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北仑首家社区慈善组织:救助帮困解难播爱心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8-15 12:57:18

图为袁贾芳搀扶着张老伯在村道上走着,将做好的菜送到他家里。(记者袁晨凤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袁晨凤 通讯员 陈红)做慈善听上去很美好,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作为我区首家社区慈善组织,于2010年成立的百合社区欣苑爱心社通过基金会、志愿者队伍等服务平台,用实际的慈善救助行动帮助了一批批困难群体走出窘境……

  贫困是我们的“难言之隐”,爱心让我们“正大光明”

  7月31日,在欣苑爱心社牵线搭桥的捐赠助学仪式上,大二学生姚悬接过了社区居民王一群捐赠的第一笔6000元助学基金。作为王一群结对的困难学子,姚悬自此每年都可获得王一群6000元的助学金,直到完成全部学业。“这笔钱,对我们家来说比雪中送炭更为珍贵。”拿着装着助学金的信封,姚悬的眼中闪现着隐隐的泪光。

  姚悬现在的家境可用窘迫来形容。一年前,父亲姚丛元不幸意外摔伤,自此瘫痪。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父亲的瘫痪在床让这个原本清贫的家更陷入窘境。而当时姚悬还在读大学,妹妹也还在上初中。母亲因要照顾父亲,又脱不开身去外面打工。在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姚悬全家只能从原来居住的百合社区的房子搬出,搬入了较为偏僻的民房,而把原来的房子出租,以获取一些租金。姚悬的妹妹也早早地就辍学打工,来补贴家用。母亲无法出门,就在家里给人做些小工。即便全家人都如此尽力,但这个家每个月的收入依然十分有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欣苑爱心社在得知姚悬家的情况后,即刻将他家列为困难户,在每年春节、中秋等几大节日时过去看望慰问,送些粮、油等实物。去年年底,姚丛元因没钱看病,又不及时吃药,病情突然加重了。本来还可勉强下床活动,变得只能瘫在床上无法动弹,欣苑爱心社送去1000元的大病救助金。爱心社也知道这样的短时救济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想到姚家最大的支出就是姚悬的学费,经与多方联系,最终促成了姚悬的结对。

  “自己家里这样的情况,本来觉得很不好意思。可爱心社负责人说现在的贫困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有能力改变的,只有坦然面对,努力去改变现状才是最终的出路。他们送来的不只是钱,更是希望。”二十出头的小伙,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欣苑爱心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爱心社运作中这个稳定的基金会是专门来扶贫帮困的。每年,爱心社都会给一些特困户、因病因灾困难户送去相应补助。从爱心社成立之初到现在,基金会已为100余户的或困难或突发事故家庭送去了近5万元的补助。

  志愿者队伍里的“坏”阿姨

  志愿者袁贾芳在欣苑爱心社志愿者队伍里比较出名。加入爱心社两年多来,因为义务帮邻居老人做菜送菜,她的名字在各家各户已是耳熟能详。

  中午时分,记者见着袁贾芳时,她正在厨房帮老人准备午饭。客厅里坐了一个老人,正在安静地等待着。“今天时间有点晚了,张老伯等不及了。”袁贾芳说。很快,将三个菜装盒放入篮子后,袁贾芳到客厅扶着老伯慢慢站起,提着篮子,就搀扶着老伯往门外走去。

  “今天的三个菜,分别是烤肉、包心菜和南瓜汤。肉是炖烂的,菜是切丝的,南瓜是煮糊的。”搀扶着老人慢慢在村道上走着,袁贾芳趁着与老人聊天的空隙,回答着记者的提问。张老伯今年83岁,牙齿已掉光,眼睛也看不太清楚,耳朵也快要听不见了。为了能对老人的口味,袁贾芳做的菜都是熟到近乎烂的程度,这让子女有些抱怨,袁贾芳却是依然我行我素,“老人年纪大了,咬不动,只好我们去迁就他一下了。”

  走了不过5分钟左右,张老伯的家就到了。袁贾芳熟门熟路地拐进老人住的小房间,将装菜的盒子拿出,看见老人做饭的电饭煲还未插上电,就想去帮老人烧饭,老人连声阻止:“我自己会烧,现在还早。”安顿好老人坐下,对着记者,老人的眼眶突然有些泛红,“她太坏了,真的太坏了。给我做菜送菜两年多,却连一分钱也不要,你说让我怎么好意思。”说着,声音慢慢哽咽。袁贾芳则在一旁连连摆手。

  “张老伯也不容易啊。”袁贾芳告诉记者,张老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只脚还瘸了。张老伯的大儿子已去世,虽然现住在小儿子家,但因小儿子夫妻平时都要上班。老人的吃饭问题一度成了“老大难”。袁贾芳知道情况后,就开始义务帮老人做菜送菜。“也不是图什么,只想着自己有能力,就尽一份心力帮一下。”袁贾芳说。因为类似的情况,至今袁贾芳共给5个老人送过菜,其中一位已逝世。

  志愿者队伍是欣苑爱心社开展服务的另一大平台,据了解,目前爱心社里共吸纳了30多个志愿者,每年会定期开展三四次的活动帮特困或高龄老人打扫卫生或陪聊天等,而更多时候,则是志愿者主动去看望结对老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