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个私小企业主蔡企胜一天到晚都忙得团团转,他忙的不是他的密封件业务,而是一个他潜心研究了3年、投入50多万元的“大宝贝”——河道、湖泊污水原生态治理装置系统。“发明这个吸沼气的装置,我就是希望能够治理我市的河道、湖泊中的沼气污染,让水质变得更好。”蔡企胜说。
庞然大物,无需用电就能在河中边行进边治理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庵东工业园区的一家密封件公司,满头大汗的蔡企胜正蹲在一个庞然大物前忙碌着。这个被他称为“河道、湖泊污水原生态治理装置”的东西,由水下收集有害气体装置、搅拌器、牵引器等诸多部件组成,而这些部件全都是他历时三年手工完成的。
坐在船体内,蔡企胜手里握着两根搅拌器开始讲解他的这套装置的治理原理:装有发明装置的船体进入江河,通过搅拌器搅拌将沼气(有害气体)收集到水下装置中。然后,通过沼气过滤器让沼气引发配电箱运转发电,再通过牵引器引导船只前行。这样一路行进,一路收集沼气发电,让船只慢慢前行……
蔡企胜将这种装置治理过程称为“全环保”之路,因为它既能把淤泥中的沼气吸出河底,又能利用沼气发电,让发电机不费一滴油就完成治理过程。“经过这种方式治理的河道水质得到了改善。”蔡企胜拿出了一组他在污水处理厂的化验对比数据。上面显示,治理前的水质原样和治理后的相比,PH值从9.53降到8.87;化学需氧量从52.7下降到45.8;氨氮从3.65下降到1.75……治理后的水,各项数据达到了V类标准限值。
“沼气是一种有害气体,将它从河底抽出后,水质可以得到改善。”不过,蔡企胜告诉记者,这种装置只能用于治理河道、湖泊的自然污染,对于工业污染就发挥不了作用。
历时3年,他把“发明”当成头等大事
身为一家生产密封件产品的小企业主,蔡企胜不为企业的发展绞尽脑汁,却投入这么多精力和物力弄一项和他的产品风马牛不相及的“发明”,这到底是为什么?
“小时候去白沙附近的河里游泳,经常能摸到小鱼小虾,河水也很清爽。”蔡企胜说,记忆中河水清澈、鱼虾欢跃的现象已很少能在现在的河道中看到。3年前,他的一帮朋友去八塘江钓鱼,朋友发现江面上直冒泡泡,以为可以钓到大鱼,结果忙了半天一无所获。“因为不是鱼在水里吹泡,而是江底泛滥的有害气体。”为此,蔡企胜和朋友打了个赌,结果他胜了:我们把河底下的气体收集上来,接入空的煤气瓶中,煤气灶点燃了!
从2010年起,蔡企胜把企业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开始投入大量精力专注于一事:发明一种能把河底的沼气吸上来并改善水质的东西。他买来了大批不锈钢板、塑料管等器材,凭着从事机械行业30多年的丰富经验,开始日夜潜心研究。损耗了无数器材,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去年7月份,他的治理装置终于初具雏形。“你看,不锈钢脸盆就被我弄坏了几十个。”指着厂区角落的一个个破脸盆,蔡企胜说,这两年,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发明上,每天凌晨不到5点起来,晚上一直工作到10点多。有时候,他把一些生产密封件的工人也全部调过来帮他完成这个装置。
治理装置,已向国家申请专利
“3年多来,投到这里的钱都超过50万元了。”蔡企胜说,花了这么多心血,也投入了很多的物力财力,所以他必须让它“只准成功不能失败”。为此,河道、湖泊污水原生态治理装置初具雏形后,他不断试验、不断完善。去年下半年,蔡企胜和儿子来到庵东镇一个叫“陆家池塘”的地方做了第一次试验。
“我们刚爬进木桶下到水中,木桶就翻了。”蔡企胜说,附近不少村民还以为他们在救人,都跑过来询问,当时的狼狈样就别提了。因为桶翻了,全身湿透冷得直哆嗦,父子俩赶紧撤退。第一次,他们的试验失败。之后,不断改善装置,又从杭州购入了一艘船。今年上半年,蔡企胜带着几名工人在三塘横江做了第N次试验。水下收集有害气体装置沉入水底,抛锚、改动牵引器、搅拌……他的发明装置首次顺利在水里运作。
每一次进行的试验,蔡企胜基本上都用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蔡企胜说,日前,在我市城河办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虞波江内一河段用该装置进行了试验。这台装置在河内运行后第二天,虞波江水质慢慢有了改善。可惜天公不作美,到第五天天空下起了雨,试验无法进行下去。近日,记者向市城河办有关负责人联系了解情况,他告诉记者,他们确实用该装置在虞波江内做过一次试验,但由于天气影响,最后,水质得到改善到底是装置发挥作用还是雨水原因还不能确定,所以还需进一步试验。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蔡企胜将河道、湖泊污水原生态治理装置系统的有关材料汇编成册,提交了国家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几天前,他已接到了国家专利局的受理通知书。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