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有关专家在象山港海域调查赤潮情况。 通讯员 方增冰 记者 崔引 摄
从8月12日起,象山港发生大面积赤潮,赤潮面积最大时达390平方公里,靠近海港水域较为严重,颜色为棕褐色。
不过,据昨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监测显示,赤潮开始消退,只在乌沙山电厂邻近海域一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赤潮大面积爆发
“海葵”是罪魁祸首
8月12日,象山港海域的水体颜色忽然由土黄色变成红褐色。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在对水质监测中发现,这一片区域发生了赤潮现象,主要集中在浙江船厂邻近海域。
当日监测数据显示,赤潮爆发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水体呈红色,并在不断蔓延中。
14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赤潮面积已扩大至整个象山港海域,面积扩大至约390平方公里,范围为内至黄墩港和铁港,外至六横岛,水体颜色呈深褐色。
现场跟踪监测结果显示,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旋链毛脚藻,均无毒。
经初步分析,此次赤潮爆发罪魁祸首是“海葵”。因“海葵”过境,大量淡水流灌进海中,带来了大量的陆源营养盐,使得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