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从“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看价值观的炼成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8-18 08:26:17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  “爱是什么?爱是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

  “一直以为母亲就像这条熟悉的路,永远不会改变,而那一刻我才明白,母亲已经一天天老去,而我是母亲最终的依靠。”

  “女儿,你已经长大,但在爸爸眼里你永远是爸爸的天使,我并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依然会用心地爱你、守护你、陪伴你,直到永远。”

  近几个月来,一部以家庭亲情为题材的公益微电影———“亲情三部曲”,在姚城引起热议。这部由余姚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推出的微电影,向人们传递了对爱人的《坚守》,成为父母的《依靠》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为人之道,不仅十几万张光盘被索要一空,还迅速红遍网络。

  亲情微电影,是余姚今年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一座城市,总是以自己的文化方式存活着、成长着。在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幸福城市的征途中,具有璀璨文明的余姚,正以自己的方式为科学发展寻找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道德成为力量弘扬城市之气

  “咦,展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咋多出了一个现代人的展厅?”

  近日,我们随着一批游客走进位于龙泉山西麓的余姚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源远流长的余姚历史文化,还意外地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展示现代余姚人风采的“好人印象馆”。

  余姚博物馆负责人告诉我们,“好人印象馆”是博物馆今年4月刚刚开辟的一个展区,展出了任祖伊、韩永盛、马洋洋、章卫桥等一批余姚当代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至今参观人数已超过3.8万人次。

  开设“好人印象馆”是余姚“文明崇德”理念传播活动之一。行走在姚城,设置在城乡的“余姚好人”形象宣传标牌,随处可见。在主要街路立体墙面、公交站牌和村镇(街道)的公园、广场等市民集散地,一批道德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向人们展示着传统美德故事、道德格言警句、身边好人好事和余姚历史文化、道德老话。

  仲坚是《余姚日报》第二版“百姓故事”栏目的一名女编辑,经她手,陆续推出了200多个“草根好人”。仲坚说,专栏通过反映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发余姚这座文明城市向上向善的力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

  “当道德成为一种力量时,弘扬的就是城市之气。”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说。据了解,余姚今年还创编了《优秀道德文艺作品集》、《道德教育系列丛书》等一批道德教育文艺作品,并通过组织道德文艺作品巡演、视觉艺术展、原创音乐会、青少年微故事大赛等展演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和道德升华。

  道德成为灵魂彰显城市之风

  今年梅雨季,余姚几乎天天雨水不断,持续的降水给市民出行带来了麻烦,但人们却意外地发现:学生们手持的一把把印有“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标识和“与道德同行,与文明相伴”等字样的“文明崇德”伞,成了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一把把伞,连着一个名为‘姚文德’基金的故事。”据余姚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余姚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以来,文明办收到了6笔共计30万元的汇款,6张汇款单汇款人一栏,均写着一个名字:姚文德。而汇款单附言栏中也写着同样的文字:“此款作为‘姚文德基金’的启动奖金,奖励‘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

  事后才知,这6个汇款人为余姚当地的6位企业家,他们的目的是想设立一个“姚文德”基金。而“姚文德”的谐音是“要文德”,寓意“要文明道德”,设“姚文德”基金就是用于奖励身边的好人好事。

  “姚文德”基金的设立,不仅在余姚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还引发了一幕又一幕爱心大接力的动人场面:余姚9位劳模送来了10.7万元,地税泗门分局29位干部职工汇来6300元,而更多的是一笔笔不具名的社会捐资,如雪片般地飞来……

  今年90岁高龄的余姚黄家埠镇退休教师马钺,从退休金中拿出500元委托他人向“姚文德”基金捐款。老人说:“我每月退休金不是很高,只能挤出500元,以表心意,同时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热心人士慷慨解囊,让姚文德基金发扬光大。”

  今年78岁的施志超,是“姚文德”基金第一批受奖者之一。这位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年为他人免费修理家电500件的老人,在拿到3000元奖金后说:“2000元留着帮人免费修家电时买配件,剩下的1000元我再捐出去,希望大家都来做好事。”

  据余姚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姚文德”基金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增到近300万元。目前,这个基金的数字仍在一天天地增加。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从“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看价值观的炼成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8-18 08:26:17

  中国宁波网讯  “爱是什么?爱是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

  “一直以为母亲就像这条熟悉的路,永远不会改变,而那一刻我才明白,母亲已经一天天老去,而我是母亲最终的依靠。”

  “女儿,你已经长大,但在爸爸眼里你永远是爸爸的天使,我并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依然会用心地爱你、守护你、陪伴你,直到永远。”

  近几个月来,一部以家庭亲情为题材的公益微电影———“亲情三部曲”,在姚城引起热议。这部由余姚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推出的微电影,向人们传递了对爱人的《坚守》,成为父母的《依靠》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为人之道,不仅十几万张光盘被索要一空,还迅速红遍网络。

  亲情微电影,是余姚今年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一座城市,总是以自己的文化方式存活着、成长着。在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幸福城市的征途中,具有璀璨文明的余姚,正以自己的方式为科学发展寻找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道德成为力量弘扬城市之气

  “咦,展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咋多出了一个现代人的展厅?”

  近日,我们随着一批游客走进位于龙泉山西麓的余姚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源远流长的余姚历史文化,还意外地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展示现代余姚人风采的“好人印象馆”。

  余姚博物馆负责人告诉我们,“好人印象馆”是博物馆今年4月刚刚开辟的一个展区,展出了任祖伊、韩永盛、马洋洋、章卫桥等一批余姚当代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至今参观人数已超过3.8万人次。

  开设“好人印象馆”是余姚“文明崇德”理念传播活动之一。行走在姚城,设置在城乡的“余姚好人”形象宣传标牌,随处可见。在主要街路立体墙面、公交站牌和村镇(街道)的公园、广场等市民集散地,一批道德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向人们展示着传统美德故事、道德格言警句、身边好人好事和余姚历史文化、道德老话。

  仲坚是《余姚日报》第二版“百姓故事”栏目的一名女编辑,经她手,陆续推出了200多个“草根好人”。仲坚说,专栏通过反映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发余姚这座文明城市向上向善的力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

  “当道德成为一种力量时,弘扬的就是城市之气。”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说。据了解,余姚今年还创编了《优秀道德文艺作品集》、《道德教育系列丛书》等一批道德教育文艺作品,并通过组织道德文艺作品巡演、视觉艺术展、原创音乐会、青少年微故事大赛等展演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和道德升华。

  道德成为灵魂彰显城市之风

  今年梅雨季,余姚几乎天天雨水不断,持续的降水给市民出行带来了麻烦,但人们却意外地发现:学生们手持的一把把印有“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标识和“与道德同行,与文明相伴”等字样的“文明崇德”伞,成了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一把把伞,连着一个名为‘姚文德’基金的故事。”据余姚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余姚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以来,文明办收到了6笔共计30万元的汇款,6张汇款单汇款人一栏,均写着一个名字:姚文德。而汇款单附言栏中也写着同样的文字:“此款作为‘姚文德基金’的启动奖金,奖励‘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

  事后才知,这6个汇款人为余姚当地的6位企业家,他们的目的是想设立一个“姚文德”基金。而“姚文德”的谐音是“要文德”,寓意“要文明道德”,设“姚文德”基金就是用于奖励身边的好人好事。

  “姚文德”基金的设立,不仅在余姚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还引发了一幕又一幕爱心大接力的动人场面:余姚9位劳模送来了10.7万元,地税泗门分局29位干部职工汇来6300元,而更多的是一笔笔不具名的社会捐资,如雪片般地飞来……

  今年90岁高龄的余姚黄家埠镇退休教师马钺,从退休金中拿出500元委托他人向“姚文德”基金捐款。老人说:“我每月退休金不是很高,只能挤出500元,以表心意,同时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热心人士慷慨解囊,让姚文德基金发扬光大。”

  今年78岁的施志超,是“姚文德”基金第一批受奖者之一。这位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年为他人免费修理家电500件的老人,在拿到3000元奖金后说:“2000元留着帮人免费修家电时买配件,剩下的1000元我再捐出去,希望大家都来做好事。”

  据余姚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姚文德”基金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增到近300万元。目前,这个基金的数字仍在一天天地增加。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