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记 北仑地名中的海洋文化元素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19日 09:12   【 】 【打印

  

  

  北仑备碶

  

  北仑郭巨总台山烽火台遗址

  

  北仑旧时海滩制盐

  主讲人周志锋

  教授,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文字训诂,旁及宁波方言。宁波方言研究成果有:与师友合作出版《阿拉宁波话》、《宁波方言词典》、《北仑方言》3部著作,独立著有《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除了指称意义以外,还具有文化意义,因为任何地名总是要带上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痕迹,因此有人认为: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化石。

  依托海洋:海里生长,与海为邻

  地名往往反映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北仑地处宁波市东部,三面环海。远古时代,北仑是一片汪洋。大约7000年前,由于地壳上升,海水渐退,陆地始露。但在唐宋之前,北仑大部分地方仍属斥卤之区、海濡之地。北仑这种海里生长的历史、与海为邻的现状,在地名里都有反映。考察北仑地名,我们发现以“港、江、海、洋、浦、涂、沙、漕、湾、岛、礁”等构成的地名特别多。例如:

  港:小港、半港、王家港、港口;

  江:江底张、江桥头、芦江、姚江岸、下江边、轮江;

  海:海口(白峰、郭巨、三山均有)、沿海、海塘墩;

  洋:外洋泗、田三洋、八凤洋、万代洋、田洋乐、前头洋、洋涨岙;

  浦:横浦、半浦陈、洪头浦、浦下、浦前、浦下王、霞浦;

  涂:大涂岭、小涂田、小涂岙、大涂塘、涂泥嘴;

  沙:沙湾(新碶、郭巨均有)、沙头、沙坑、沙溪;

  湾:泥湾、河湾、燕湾、蒲湾、仰岛湾、葛家湾、钱家湾、钟家湾;

  岛:大榭岛、梅山岛、神马岛、穿鼻岛;

  礁:礁碶、礁门、江西礁。

  以上地名都是用表示水系、岛礁的词来命名,从中可以看出北仑的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带“洋”的地名最多,也最能说明问题。叫“洋”的村落,往往最初是浅海,后来变成陆地,才有人居住。比如外洋泗,该地古为浅海,后海退成陆,故名外洋泗;胡家洋,该地原为浅海,后淤积成陆,胡姓居多,故名胡家洋……

  “湾”一般指海湾,北仑地名中也可指山湾,如南湾、下湾(白峰、郭巨均有)、大湾、麟角湾、狗湾、角湾等;也可指其他拐弯处,如新碶塘湾即以地处千丈塘直角转弯处得名。

  此外,滩头、大溟两个地名与上面同属一类。“滩”与“涂”都是北仑的海洋地貌特征,古有“唐涂宋滩”之说;溟即海,大溟历史上是浅海,故名。

  治理海洋:筑堤建碶,挡潮造田

  北仑许多人文地名记录了北仑民众治理海洋、筑碶治水、围塘造田的历史。因宋、明两代北仑筑堤造碶业绩最为显著,故旧有“宋堤明碶”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围涂造地、兴修水利,历史上的“堤”与“碶”大多经过了改造或废弃不用了。正是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历代北仑人与海争田、垦殖开发的艰苦历程。下面就是以“塘”“碶”命名的地名:

  塘:西塘外、东塘外、外河塘、塘湾、高塘、塘外、老塘头、横塘桥;

  碶:新碶、备碶跟、三眼碶(新碶、霞浦均有)、木碶跟、东岗碶、大碶。

  “塘”作为地名用词,在汉语方言里有多种用法,可以指堤坝、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或海涂,甚至用作山名。在上海及浙江吴语里,往往指堤坝,在北仑地名里则都是指堤坝。“塘”这个意思来源于古汉语,堤坝是“塘”的本义,北仑地名即用其本义。

  北仑地名还有用“堰、坝、岸、埭”来命名的,如:堰头、堰山、坝头、西岸边、杨家埭等。堰、坝、岸、埭与塘是同义词,都是堤坝的意思。此外,新碶有千丈村,白峰有百丈村(又叫百丈塘),因村旁有千丈海塘、百丈海塘而得名。

  塘和碶是沿海一带水利工程的关键所在,塘、碶相互依存,有塘必有碶。“碶”是个方言词,义为水闸,始见于宋代。 “碶”字只见于吴语,而宁波用得最多,如碶闸街、石碶、五乡碶等。

  每一个带“碶”的地名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以大碶、新碶为例:

  大碶: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筑有长山碶,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何愈新筑千丈塘,塘起长山碶,东延至陈华浦,沿塘建有杨家碶、贝家碶、小山碶、通山碶,并改长山碶为五眼碶。长山碶规模居上述诸碶之首,故改称长山大碶,简称大碶。后人渐集居于长山大碶旁,故该地得名大碶。俗呼大碶头。

  新碶: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新建永丰碶,因东有泰和碶、西有备碶,故称新碶。自然镇以碶得名,俗呼新碶头。

  守护海洋:设所布防,抵御外侮

  作为浙东沿海地区,北仑历史上屡遭海盗侵扰和外敌掳掠,历来是海防要地,宋元以来,朝廷采取了许多海防措施。如今,古代海防设施、军事机构只有少数还留有遗址,大多数已无迹可寻,而借助地名可以唤醒我们历史的记忆。例如:

  司前:位于白峰东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官府在白峰午栖跳建白峰巡检司,该村地处巡检司南面,故称司前。

  司城岙:位于郭巨东北面,南濒峙头洋。南宋嘉定七年(1214),官府在该地建海内巡检司,并筑司城,该地故称司城岙。

  后所:位于柴桥东北面,西挨穿山,东接小门。民国《镇海县志》:“明初环筑所城于此山(按:指睡龙宫山)上下,嗣拨后所兵驻防城中,改为后所城。清康熙年间朝使嫌城太旷,移建于山下平原,遂失防守之险矣。”这个“山下平原”即今后所,后所得名正由此而来。

  校场底:属于郭巨西门村,也写作教场底。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郭巨千户所城(故曾称郭巨所城),配有武官16名,兵丁1120名,战船10艘。军队要训练,故设有校场。校场底因此而得名。此外,郭巨城内有校场路、校场底路、校场弄,都与明代古校场有关。

  总台山:位于郭巨北门外,原叫三塔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山顶建烽堠,称为三塔山台。清代沿用,升为总台,故该山改称总台山。总台山烽火台与其他烽堠相比矗峙最高,在抗击外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建筑结构特殊,保存基本完整,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岙:位于郭巨东面,因地处总台山东南,故名。台岙北面建有台岙水库。

  烟墩:位于大碶东南面。明弘治年间(1488—1505)村内小山顶上建有防倭烽火台,后称此山为烟墩山,村以山名而叫烟墩村。又,梅山有烟墩岗,为梅山岛主峰,明景泰六年(1455)建有烽堠,因得其名。

  炮台下:属于梅山炮台村。明代村后山冈上筑有防倭烽火台,后人称为炮台山,村因此得名。

  利用海洋:煮海晒盐,捕捞航运

  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北仑制盐业历来很发达,历史上筑塘造田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作盐田的。北仑许多地名为源远流长的制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佐证。例如:

  衙前:位于小港红联西南面,该地原为清泉盐场,元至元四年(1338)张子忠任定海县(后称镇海县)盐运清泉司令,后张氏在盐课司衙署近侧筑屋定居,故称衙前。衙前村有衙西、衙东、盐司后等自然村。

  盐司后:属于小港衙前村,因地处宋代盐课司北边,所以叫盐司后。

  北仑带“厂”的地名很多,“厂”本义是棚舍,有屋盖而没有墙壁的简易草棚子。北仑先民在盐场搭建棚屋从事盐业生产,后从棚屋发展而成为村庄,就以“厂”作为村名,因而带“厂”的地名大多与煮海晒盐有关。例如:

  下厂:属于白峰司前村。原有上厂、中厂、下厂之分,先民皆搭草厂以煮盐为业,今只有下厂地名仍然保留。又,大榭也有上厂、下厂地名,命名之意相同。

  地厂:属于白峰道头村,早居者搭厂制盐,故称地厂。

  里厂:位于大榭大西岙西北面。早居者制盐为业,且居于里侧,故名。里厂村还有中厂自然村。又,大榭北渡村有外厂自然村、王榭村有老厂里自然村,其中“厂”本来都指煮盐、晒盐的草厂。

  后厂:属于梅山碑塔村。早居者搭舍制盐,村处盐厂后面,故称后厂。又,碑塔村还有厂跟自然村,因在盐厂边建房居住,故名。

  带“墩”的地名也往往与制盐业有关。 “墩”表示土堆、高地,有自然形成的,也有刮泥淋卤形成的,后者就与盐业有关。例如:

  高墩:属于大碶老贺村,该地原为盐墩,地势高于附近村落,故名。

  墩头:属于梅山碑塔村,早先村民以制盐为业,挑泥成堆,形成许多大小土墩,村处墩上,故名。

  长墩:位于大榭大西岙东面。该村原为海涂,后由人工围涂晒盐,逐渐堆积形成较长墩地,故名。

  海洋捕捞是北仑先民谋生的另一种途径。白峰东北面有一座山叫“张捕山”,旧为张网捕鱼之处,故名。这样的地名不多,但是跟海洋物产有关的地名却不少。如虾笼漕(在新碶,今拆迁废止)、升螺(在郭巨,村民居宅沿螺旋上升而布,故名)、鳎鳗(在大榭,村外海边有礁,形似鳎鳗即比目鱼,村以礁得名)、蚶山(在小港,又叫茶漕岭)、蟹大钳山(在大碶)、鳗岭(在柴桥)等。此外,以“鳎鳗”命名的礁石名有鳎鳗礁、小鳎鳗礁、龙鳎鳗礁、涂鳎鳗礁等。

  船是用来捕捞和航运的,北仑有些地名跟船有关,带有海洋文化色彩。例如:

  倒船湾:属于郭巨南门村。该处原为海洋,常有船只在此调头(倒船),故名。

  花船:位于郭巨东北面。旧时该村住户多置木帆船,船体彩绘,故有花船之称。后用作村名。

  桅潭:属于大碶柴楼村。相传曾从村边一深潭挖出古渔船桅杆一根,故名。

  剡岙:位于小港红联南面。该村唐宋时期为海边停泊船只之处,称为船岙,后因谐音称为“剡岙”。

  毛洋:属于白峰勤丰村。相传该地原为海洋,又靠山边,系船舶抛锚之处,故名锚洋,后因谐音称作“毛洋”。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