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的棉花田"贰角纸币主景图为慈城彭山塔寻古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19日 09:12   【 】 【打印

  

  彭山塔

  

  1928年,天津劝业银行发行的纸币取景彭山塔。

  李本侹

  1928年,天津劝业银行在发行纸币时,选用了一张名为《宁波的棉花田》钢笔画为壹角、贰角纸币的主景图,其实,该图最早出现在80多年前的1843年,由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1804-1872)出版的一本个人画册《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今天,《宁波的棉花田》取景地已经被专家所确认,该图描绘的正是江北区慈城镇的彭山塔及其周边景致。

  彭山塔,位于今江北区慈城镇西侧彭山上而得名,清雍正年后不知为何,以谐音改彭山为鹏山,彭山塔亦称鹏山塔。塔为六面七层阁式砖塔,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至塔顶,每层每边都有壶门可供眺望。因其居山巅,临慈江,历来是一处登高远望的绝佳去处。明朝文人曾写下了“塔盘层影云霄半,地拥灵奇海岳间”的赞美诗句。

  关于彭山塔的建造,当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相传,明代慈溪县出了一个进士赵文华,官至工部尚书。他认严嵩为义父,贪污军饷、残害忠良,是个奸臣。一天,赵文华请来风水先生查看地形,风水先生对他说:邻近的余姚县历来就是文献名邦,观其城廓,形如砚台。慈溪县只要建一高塔,塔形如笔,则可如同毛笔舔墨水般,占尽余姚文气,于是赵文华听信其言,就有了出资建彭山塔之说。但此事很快被住在余姚城内的当朝阁老谢迁听闻,他也请风水先生来破此计。风水先生建议他在城内建一高桥,这样即使慈溪县造了塔,桥如笔架,架起了毛笔,难以舔到墨水,也就不能占余姚一点文气了,于是也有了余姚谢阁老出资建舜江桥一说。

  然而细考历史,余姚的舜江桥初建于宋代,在元代已改建为石拱桥。而赵文华考中进士的第二年,位高权重的谢迁就已经去世。由此可见,赵文华是不可能和谢迁斗势去建彭山塔的。彭山塔真正的建造者,据《慈溪县志》所载,是明嘉靖年间慈溪县县令霍与瑕。这位霍县令略懂堪舆学,他见慈溪县城周边唯独西南侧低陷,于是在彭山之上建塔,以补风水缺憾。新建的彭山塔更被百姓视为是一座文峰塔,对重振慈溪县文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百姓感恩于霍县令,其在任慈溪县令之初,又除强惩盗,保一方平安,为百姓所爱戴。又因为霍与瑕一生不畏权贵,正气凌然,与海瑞齐名。于是老百姓在彭山脚下新建了彭山庙,以祭祀这位给慈溪县带来福祉的霍县令。

  彭山庙背靠彭山,静静的彭山河从一侧其南流入慈江。历史上,在尚未建起姚江大闸前,姚江上每天有两次潮涨潮落,当涌潮时,潮水沿姚江逆流而上,经余姚丈亭后有一股折向慈江,一直可以抵达彭山脚下。也正因为如此,彭山下的田地更适合于种植耐盐性强的棉花,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在旧钱币的图片中彭山塔下的场景是一片棉花田了。然而慈溪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宋淳熙十三年,就想到了在临近河口的彭山脚下建造水闸,彭山闸的新建,起到了蓄淡阻咸、保持水位的功用,这使得慈城以西的广大农田得以耕种水稻等任何一种农作物。

  如今,偶尔会有几位寻古者来扣开彭山庙的大门,随着姚江大闸的新建,彭山闸也已废弃,但刊刻在闸口条石上的历年重建题刻依然清晰,似乎在告诉人们一段久远的历史。修葺一新的彭山塔耸立在彭山上,它纤细的塔影,即使数公里外,也能一眼望见它的身影。彭山下萧甬铁路与沈海高速纵横交错,彭山塔俨然已成为西入宁波的标志性建筑物。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