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行动,提升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宁波到底还有哪些隐患?从今年4月底开始,我市相关部门对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分析和清理,两个月里,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7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3万余户次,排查出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时捣毁6个违法加工窝点,依法查处86起违法案件。
7月15日,随着全市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启幕,我市明确了食品安全的16项隐患治理的责任部门,包括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水果保鲜剂安全问题、蔬菜保鲜剂安全问题、鲜笋农药残留问题、豆芽生产中滥用添加剂问题、水产品中添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问题、工业硫磺生产加工食用农产品问题、使用工业明胶生产加工食品问题、肉品安全问题、辣椒粉及其制品中添加工业染料问题、网络销售食品问题、非法销售织纹螺、河豚鱼问题、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滥用含铝膨松剂问题、食用油整治问题、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置问题等。
针对明确的治理任务,我市各部门积极行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击展开“清螺禁鱼”行动,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制售织纹螺、河豚鱼行为展开突击检查。市工商局在百日内将抽检1300余批次重点食品,包括校园及其周边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油炸食品、面包甜点、各类果脯等食品,超市现场制售食品,批发市场的茶叶制品、辣椒制品及其他重要食品。两次以上抽检不合格者将被列入生产商或销售商黑名单,通报相关的监管部门,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市质监局组成食品安全督查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深入食品生产企业,检查食品安全。
副市长张明华在市食安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市将通过此次百日行动边整治、边总结、边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执法手段,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通过典型示范一批、取缔打击一批、整顿规范一批,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长效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大规模整治行动固然能使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但长久的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有全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更需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宁波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在食品安全的监管网中,源头监管是经线。针对75%的食品从市外输入的实际情况,我市从源头抓起,2007年开始就在全国率先绘成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猪肉、水产品、蔬菜、豆制品、食用油、乳品、牛肉、家禽、蛋品、大米等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十大类食品,其产地、供应商、品种、运输、销售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提前预防是纬线。每天有人搜集网上线索,其他地方出现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问题,马上在本地专题计划全面抽查。同时,我市还依托全市信用体系网络,为所有食品、药品企业建立了信用等级,分ABCD四类,如果信用更差,则列入“黑名单”。市质监局一旦发现企业等级下降,马上进行约谈,C类、D类企业将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而“黑名单”企业将向社会曝光。
监测则让这张监管网更加严实可靠。宁波不断加强检验检测,探索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2009年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城市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汇集各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和实验室抽检信息。目前,该共享系统已积累约14万批次、140多万项次食品检验检测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宁波定期把食品安全风险告知市民,是国内第一个每年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报告的城市。
新近发布的《2011年度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显示:去年我市对4.8万余批次食品进行实验室检验,获取58万余项次数据,合格率分别为91.58%、99.06%;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度达88%。
随着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宁波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做法入选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党组书记侯培森评价,宁波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值得各地学习推广。宁波日报 记者 张燕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