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慈溪
观海卫西卫山发现大量古陶片 印纹达三十多种
稿源: 慈溪新闻网   2012-08-22 13:51:11报料热线:81850000

  慈溪新闻网讯依次排开的数百片陶片上,每一片都印有各种古朴的纹饰,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让观者不禁浮想联翩。昨天中午,在观海卫镇文物爱好者孟春裕的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批在地下沉睡千年刚刚重现天日的陶片。

  就在几天前,孟春裕去卫山脚下一处在建农民公寓的工地上转悠,没想到让他有了意外发现,在施工翻出的土堆中,他挑拣出大量印纹陶片。而随后,该镇文保人士莫非先生也闻讯去那一带找寻,没让他失望,他也带回五十余片硬陶片及汉砖。

  印纹陶片

  传递远古的气息

  “这块陶片上印的是稻穗纹,这一片是回字纹,瞧瞧,这块是波浪纹,这可代表着一种海洋文化……”孟师傅将印纹陶片小心地放置在蓝色丝绒布上。自从将这些“宝贝”背回家后,他每天都拿着放大镜在研究那些美妙的纹饰,方格纹、回字纹、米字纹、斜纹……三十多种印纹足够他一片片品味琢磨了。

  这么多的印纹中,孟师傅对好多陶片上出现的波浪纹特别感兴趣:“我以前也捡到过不少的陶片,波浪纹还是第一次看到。”

  说起发现这些陶片的经过,孟师傅说多年前,农民公寓工地往东1000米左右,曾有村民挖掘出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米”字纹硬饰陶罐。“专家考证后说,这只陶罐可以用来证明,早在先秦时期观海卫就已经是大陆了。”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发现,所以这段时间卫山脚下建造农民公寓时,孟师傅有事没事都会去转转,希望能有什么发现。

  前段时间台风天气过后,泥土被雨水冲刷露出许多陶片,在施工人员眼中,这不过是些粗糙的碗钵碎片而已,对文物有一定研究的孟师傅却视为“宝贝”,他在一处五六平方米区域内的土堆里,总共找到了200多片陶片,种类有陶器沿口、底盘、壶嘴等部件,材质有粗陶、夹炭陶、粗瓷、原始青瓷等。

  听闻这个消息后,该镇文保人士莫先生也去工地找寻,果真也让他找到了五十余片。

  带有史前文明印迹的

  陶片从何而来

  在莫先生的眼中,这些古陶片的发现是极具价值的。莫先生告诉记者一件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卫山脚下,莫先生所在生产队在一块田地上挖掘黄沙,有社员挖到一个绳纹硬陶罐。莫先生闻讯后,也在掘黄沙的田地里挖到一批石斧、石刀、石箭和黑陶片。这些带有史前文明印迹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是否远古河姆渡先民的足迹当时就已经活动到了观海卫卫山一带?长久以来,这些疑问一直盘桓在莫先生脑海里,此后他一直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莫先生说,长期以来,大家的共识都是,宋时观海卫地区还是一片滩涂,明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奉旨建卫城,因“城成而海水当其前”和“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故名观海卫。“‘卫名观海’,明嘉靖《观海卫志》记载是秦始皇曾在此观海而留名‘观海’。但是,因为三北地区‘秦海唐涂宋地’的说法,一直为专家们所认同,所以,观海卫地区在宋时是一片滩涂,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此后,卫山一带不断有文物被发现,让人有新的推测——观海卫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要大大向前推进。2005年,它山岭下山坡平整时观海卫城北村一村民从工地挖掘机铲子下面捡到了一个完整的印纹古陶罐。而孟师傅和莫先生家里,都保存着一大批从卫山下拣到的古陶碎片。有石刀、石钺、木制工具、夹炭陶片、印纹陶片、初期青瓷片、越窑青瓷片等等。

  记者了解到,去年2月,宁波市文保所的几位专家特意来卫山一带考证,还专程去看了孟师傅和莫先生家的藏品。“他们看过我们收藏的这些东西后认为,旧石器石刀尚待考证;新石器石刀和石钺,大约是在夏商时期的;夹炭陶片是在春秋之前;‘米’字形纹硬陶属春秋至战国早期比较典型的生活器皿。有一圈圈线条的海螺形木器工具,其圈状的线条是绳索摩擦留下的,应为古人的纺织工具或制作绳索的工具。一些墓砖,则应为秦汉至六朝。”

  另外,专家也初步认为,卫山下从它山岭到银山岭的缓坡地带,是人类向阳居住的好地方。这么多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生活、劳动工具器物的发现,观海卫卫山下可能有先民聚居生活,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波浪纹是先民

  对海洋的认识

  这些印纹陶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是否如孟师傅和莫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能对观海卫的历史有新的证明?记者了解到,前两天,市文管委副主任徐洪鸣也去现场看过。对这些古陶片的判断是,基本上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徐副主任特意去了陶片出土的工地考证,但因为发现陶片的土堆是工地打地基时挖起后堆放的,土层已被破坏,不再是原生土层,而工地上已经打好地基在建楼房了,无法看到土层断面,所以难以作出判断。

  对于陶片上的纹饰,徐副主任认为,这些纹饰是古代的常用纹饰。纹饰年代初步判断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山线这一带发现的印纹印陶比较多,虽然没有形成集中分布,但就发现的数量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徐副主任表示,但要就此判断这里是某个时代的遗址很难。“判定一个遗址,除了要有出土的物件证明年代,还要从地表下的各个土层、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去判断,没有十分肯定的证据,是不能随便下结论的。”

  让孟师傅最为惊叹的波浪纹陶片,宁波市文管所专家徐炯明是这样认为的:“波浪的形象被印在了先民日常生活用的陶器上,也代表了他们的一种审美观。”徐炯明认为,观海卫东临大海,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日常生活与海洋关系密切,大海的澎湃,海浪的优美,都被他们认识和欣赏。有着这样审美意识的先民,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自然会把他们认为很美的“海浪”制作上去。 记者了解到,陶器上这样的波浪形象,被考古界称为水波纹,后世很多陶器、瓷器都沿用和发展了这样的纹饰。“最早的水波纹就出现在余姚河姆渡的陶器上。而出现在观海卫的水波纹,因为系出自沿海先民之手,这样的水波形象,素材来自海浪的可能性更大。”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观海卫西卫山发现大量古陶片 印纹达三十多种

稿源: 慈溪新闻网 2012-08-22 13:51:11

  慈溪新闻网讯依次排开的数百片陶片上,每一片都印有各种古朴的纹饰,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让观者不禁浮想联翩。昨天中午,在观海卫镇文物爱好者孟春裕的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批在地下沉睡千年刚刚重现天日的陶片。

  就在几天前,孟春裕去卫山脚下一处在建农民公寓的工地上转悠,没想到让他有了意外发现,在施工翻出的土堆中,他挑拣出大量印纹陶片。而随后,该镇文保人士莫非先生也闻讯去那一带找寻,没让他失望,他也带回五十余片硬陶片及汉砖。

  印纹陶片

  传递远古的气息

  “这块陶片上印的是稻穗纹,这一片是回字纹,瞧瞧,这块是波浪纹,这可代表着一种海洋文化……”孟师傅将印纹陶片小心地放置在蓝色丝绒布上。自从将这些“宝贝”背回家后,他每天都拿着放大镜在研究那些美妙的纹饰,方格纹、回字纹、米字纹、斜纹……三十多种印纹足够他一片片品味琢磨了。

  这么多的印纹中,孟师傅对好多陶片上出现的波浪纹特别感兴趣:“我以前也捡到过不少的陶片,波浪纹还是第一次看到。”

  说起发现这些陶片的经过,孟师傅说多年前,农民公寓工地往东1000米左右,曾有村民挖掘出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米”字纹硬饰陶罐。“专家考证后说,这只陶罐可以用来证明,早在先秦时期观海卫就已经是大陆了。”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发现,所以这段时间卫山脚下建造农民公寓时,孟师傅有事没事都会去转转,希望能有什么发现。

  前段时间台风天气过后,泥土被雨水冲刷露出许多陶片,在施工人员眼中,这不过是些粗糙的碗钵碎片而已,对文物有一定研究的孟师傅却视为“宝贝”,他在一处五六平方米区域内的土堆里,总共找到了200多片陶片,种类有陶器沿口、底盘、壶嘴等部件,材质有粗陶、夹炭陶、粗瓷、原始青瓷等。

  听闻这个消息后,该镇文保人士莫先生也去工地找寻,果真也让他找到了五十余片。

  带有史前文明印迹的

  陶片从何而来

  在莫先生的眼中,这些古陶片的发现是极具价值的。莫先生告诉记者一件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卫山脚下,莫先生所在生产队在一块田地上挖掘黄沙,有社员挖到一个绳纹硬陶罐。莫先生闻讯后,也在掘黄沙的田地里挖到一批石斧、石刀、石箭和黑陶片。这些带有史前文明印迹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是否远古河姆渡先民的足迹当时就已经活动到了观海卫卫山一带?长久以来,这些疑问一直盘桓在莫先生脑海里,此后他一直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莫先生说,长期以来,大家的共识都是,宋时观海卫地区还是一片滩涂,明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奉旨建卫城,因“城成而海水当其前”和“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故名观海卫。“‘卫名观海’,明嘉靖《观海卫志》记载是秦始皇曾在此观海而留名‘观海’。但是,因为三北地区‘秦海唐涂宋地’的说法,一直为专家们所认同,所以,观海卫地区在宋时是一片滩涂,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此后,卫山一带不断有文物被发现,让人有新的推测——观海卫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要大大向前推进。2005年,它山岭下山坡平整时观海卫城北村一村民从工地挖掘机铲子下面捡到了一个完整的印纹古陶罐。而孟师傅和莫先生家里,都保存着一大批从卫山下拣到的古陶碎片。有石刀、石钺、木制工具、夹炭陶片、印纹陶片、初期青瓷片、越窑青瓷片等等。

  记者了解到,去年2月,宁波市文保所的几位专家特意来卫山一带考证,还专程去看了孟师傅和莫先生家的藏品。“他们看过我们收藏的这些东西后认为,旧石器石刀尚待考证;新石器石刀和石钺,大约是在夏商时期的;夹炭陶片是在春秋之前;‘米’字形纹硬陶属春秋至战国早期比较典型的生活器皿。有一圈圈线条的海螺形木器工具,其圈状的线条是绳索摩擦留下的,应为古人的纺织工具或制作绳索的工具。一些墓砖,则应为秦汉至六朝。”

  另外,专家也初步认为,卫山下从它山岭到银山岭的缓坡地带,是人类向阳居住的好地方。这么多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生活、劳动工具器物的发现,观海卫卫山下可能有先民聚居生活,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波浪纹是先民

  对海洋的认识

  这些印纹陶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是否如孟师傅和莫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能对观海卫的历史有新的证明?记者了解到,前两天,市文管委副主任徐洪鸣也去现场看过。对这些古陶片的判断是,基本上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徐副主任特意去了陶片出土的工地考证,但因为发现陶片的土堆是工地打地基时挖起后堆放的,土层已被破坏,不再是原生土层,而工地上已经打好地基在建楼房了,无法看到土层断面,所以难以作出判断。

  对于陶片上的纹饰,徐副主任认为,这些纹饰是古代的常用纹饰。纹饰年代初步判断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山线这一带发现的印纹印陶比较多,虽然没有形成集中分布,但就发现的数量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徐副主任表示,但要就此判断这里是某个时代的遗址很难。“判定一个遗址,除了要有出土的物件证明年代,还要从地表下的各个土层、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去判断,没有十分肯定的证据,是不能随便下结论的。”

  让孟师傅最为惊叹的波浪纹陶片,宁波市文管所专家徐炯明是这样认为的:“波浪的形象被印在了先民日常生活用的陶器上,也代表了他们的一种审美观。”徐炯明认为,观海卫东临大海,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日常生活与海洋关系密切,大海的澎湃,海浪的优美,都被他们认识和欣赏。有着这样审美意识的先民,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自然会把他们认为很美的“海浪”制作上去。 记者了解到,陶器上这样的波浪形象,被考古界称为水波纹,后世很多陶器、瓷器都沿用和发展了这样的纹饰。“最早的水波纹就出现在余姚河姆渡的陶器上。而出现在观海卫的水波纹,因为系出自沿海先民之手,这样的水波形象,素材来自海浪的可能性更大。”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