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图片新闻
柴桥同盟村“草根医生”李朝伟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8-28 14:51:20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阿朝医生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做针灸。(记者余芬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余芬)“李医师拿着比针大比刀小的东西,我闭上眼睛,由他摆布了。旁观者发出哎呀哎呀惊讶声,额上在戳在刺,有液体流下来……”2010年4月30日本刊九峰山副刊版面上曾刊登了柴桥作者林和康的散文《草根医生》。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得了“缠身龙”后找柴桥同盟村一位姓李的草根医生治病的经历。

  文中的李医师,其实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阿朝医生。阿朝医生,全名李朝伟。他并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医生,他今年只有43岁,但他的名气却不小,除了吸引本地居民,每天还有好多从鄞州、奉化、舟山等地远道而来的病人找他看病。

  得过父亲传授,又进过科班,他是土洋结合的“全科”医生

  阿朝医生的父亲李银杏也是一名乡村土医生,七八年前刚过世。据了解,李银杏在世时也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医生。李银杏没有进过科班,没有从师过名医名家,完全自学成才,尤其擅长医治蛇毒,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无人不认识他。关于他的父亲,还有一段佳话在附近一带广为流传:一二十年前,霞浦有个因后天而致哑的村民,老先生几针下去,竟然奇迹般又开口讲话。父亲是阿朝医生从医的领路人,也是他学习的榜样。

  很多找他看过病的人都说,阿朝医生是个医术精湛的民间“土医生”,但也有人不认同“土医生”这个说法,“别以为阿朝医生只会搭脉、针灸、拔火罐,他也会开刀手术,懂西医的,他的医术甚至比一些坐在大医院的医生还要高明呢。”记者了解到,1986年,李朝伟从宁波卫校毕业。1989年,他到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支队当军医。4年后,他退伍回家,便跟着父亲给人看病。父亲过世后,诊所便只剩他一人忙前忙后了。

  约了很多次,阿朝医生都婉言谢绝了采访。理由有二,其一,忙;其二,不想高调宣传。8月14日,软磨硬泡后,他终于同意让记者到他诊所,但他不能保证有时间接受采访,只同意记者跟随他半天。下午3点,一般这个点看病的人比较少,但记者看到,阿朝医生的诊所还是坐满了人,中疮毒的、面瘫的、腰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的、风湿关节炎的、手骨折的、发烧的……病人住得近的是同村的,远的有舟山、慈溪的。小港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她的亲家母有严重的腿疾,膝关节无法正常弯曲,走路都痛得要命,去了好多医院,也看了好几个地方土医生,就是没看好。前几天她有个亲戚在阿朝医生这里只是扎了几针便看好了多年的颈椎病,这次,她给自己的亲家母领路来找阿朝医生“碰碰运气”。“几针下去,亲家母感觉疼痛明显减缓了,阿朝医生说,几天后再扎几针就会更舒服的。”李阿姨说,她很相信阿朝医生。

  他什么病都看,常见的,疑难的,他的病人中,有不少还是被医院放弃的病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吃人家剩下的饭,别的医院效果不好,病人自己寻到我这里来。

  就医环境并不好,但他豪爽率真的性格,减轻了病患的心理负担

  他的诊所,或者说卫生室,是他的住所改造的:一楼当诊所,楼上是他休息的地方。一楼的客厅、阳台、隔间早已没了当初的样子,客厅和阳台打通,成了诊疗室,靠墙位置摆放了很多椅子,还有3张简易床,而他的办公桌则摆放在客厅一角,正对着门口。墙壁已经有些旧了,墙面上挂着的20来面锦旗成了墙面装饰(他收到的锦旗远不止这些,因为墙上挂不过,更多的被搁置在楼上)。楼梯旁的小隔间被改造成了储药室,各种常用药物整齐摆放着,这似乎和他五大三粗的样子很不协调。但看病的人都说,阿朝医生看起来很粗,但事实上心很细。

  夏天,诊室内只有屋顶的两个电风扇呼呼吹着带来一丝凉风,阿朝医生额头、鼻尖、背部的汗水自迎接一天中第一个病人开始,就不曾干过。如今这种天气,他的汗水能浸湿整个衣背,不得已,他一天需要换3件白大褂。最近,阿朝医生把头发剃了,“本以为头发剃光了会凉快些,没想到没用,头皮上还是会出汗水。”诊所里唯一有空调的地方就是储药室了,储药室是整个诊所条件最好的地方了,不仅整洁还凉快。“我热点没关系,不能热坏了药。”尽管这里的环境无法和医院相比,但找他看病的病人却一直络绎不绝,他的诊所,也成了同盟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在阿朝医生的诊所,无论看病之前多么痛苦的病人都有切身感受:医生很会说笑,这里太欢乐了。他颠覆了大家对医生的传统印象,不知道他性格的人,或者初次照面的人,也许会觉得这个长得像东北大汉的男人实在有些过于粗犷,不仅仅是长相,他的话也很“粗”,从他嘴里经常蹦出来“呆大”、“放屁”、“滚蛋”这些词。他并不介意大家说他的性格像“土匪”,因为他认为,常和病人说笑,能给病人一个好心情,而心情对病情恢复很有影响。对年轻人,他不时冒出几个不一定对路的英语单词,看完了就说“over”,想让病人起身或者转身,他会叫“go go go”;如果是上了年纪的患者、小儿患者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他就没了粗声大气,而是多了分“温柔”。但还是会不时冒出几句妙语,逗得大家开怀一笑。

图为阿朝医生给面瘫患者做针灸。 (记者余芬摄)

  躺在阳台处搭建的简易病床上的病人,是区内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前几天,他面瘫了,右边脸动不了。刚得病的时候,他到医院也看过,但没看好,后来经过打听,找到了传说中会治疑难杂症的阿朝医生。“已经来过两次了,针灸和拔罐,已经开始有知觉了,就像阿朝医生开玩笑说的,来的时候脸歪嘴斜,现在已经英俊不少了。”他说,“原来还挺不习惯他的看病和说话方式的,但后来发现,其实,这是他的一种个性魅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柴桥同盟村“草根医生”李朝伟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8-28 14:51:20

图为阿朝医生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做针灸。(记者余芬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余芬)“李医师拿着比针大比刀小的东西,我闭上眼睛,由他摆布了。旁观者发出哎呀哎呀惊讶声,额上在戳在刺,有液体流下来……”2010年4月30日本刊九峰山副刊版面上曾刊登了柴桥作者林和康的散文《草根医生》。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得了“缠身龙”后找柴桥同盟村一位姓李的草根医生治病的经历。

  文中的李医师,其实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阿朝医生。阿朝医生,全名李朝伟。他并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医生,他今年只有43岁,但他的名气却不小,除了吸引本地居民,每天还有好多从鄞州、奉化、舟山等地远道而来的病人找他看病。

  得过父亲传授,又进过科班,他是土洋结合的“全科”医生

  阿朝医生的父亲李银杏也是一名乡村土医生,七八年前刚过世。据了解,李银杏在世时也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医生。李银杏没有进过科班,没有从师过名医名家,完全自学成才,尤其擅长医治蛇毒,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无人不认识他。关于他的父亲,还有一段佳话在附近一带广为流传:一二十年前,霞浦有个因后天而致哑的村民,老先生几针下去,竟然奇迹般又开口讲话。父亲是阿朝医生从医的领路人,也是他学习的榜样。

  很多找他看过病的人都说,阿朝医生是个医术精湛的民间“土医生”,但也有人不认同“土医生”这个说法,“别以为阿朝医生只会搭脉、针灸、拔火罐,他也会开刀手术,懂西医的,他的医术甚至比一些坐在大医院的医生还要高明呢。”记者了解到,1986年,李朝伟从宁波卫校毕业。1989年,他到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支队当军医。4年后,他退伍回家,便跟着父亲给人看病。父亲过世后,诊所便只剩他一人忙前忙后了。

  约了很多次,阿朝医生都婉言谢绝了采访。理由有二,其一,忙;其二,不想高调宣传。8月14日,软磨硬泡后,他终于同意让记者到他诊所,但他不能保证有时间接受采访,只同意记者跟随他半天。下午3点,一般这个点看病的人比较少,但记者看到,阿朝医生的诊所还是坐满了人,中疮毒的、面瘫的、腰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的、风湿关节炎的、手骨折的、发烧的……病人住得近的是同村的,远的有舟山、慈溪的。小港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她的亲家母有严重的腿疾,膝关节无法正常弯曲,走路都痛得要命,去了好多医院,也看了好几个地方土医生,就是没看好。前几天她有个亲戚在阿朝医生这里只是扎了几针便看好了多年的颈椎病,这次,她给自己的亲家母领路来找阿朝医生“碰碰运气”。“几针下去,亲家母感觉疼痛明显减缓了,阿朝医生说,几天后再扎几针就会更舒服的。”李阿姨说,她很相信阿朝医生。

  他什么病都看,常见的,疑难的,他的病人中,有不少还是被医院放弃的病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吃人家剩下的饭,别的医院效果不好,病人自己寻到我这里来。

  就医环境并不好,但他豪爽率真的性格,减轻了病患的心理负担

  他的诊所,或者说卫生室,是他的住所改造的:一楼当诊所,楼上是他休息的地方。一楼的客厅、阳台、隔间早已没了当初的样子,客厅和阳台打通,成了诊疗室,靠墙位置摆放了很多椅子,还有3张简易床,而他的办公桌则摆放在客厅一角,正对着门口。墙壁已经有些旧了,墙面上挂着的20来面锦旗成了墙面装饰(他收到的锦旗远不止这些,因为墙上挂不过,更多的被搁置在楼上)。楼梯旁的小隔间被改造成了储药室,各种常用药物整齐摆放着,这似乎和他五大三粗的样子很不协调。但看病的人都说,阿朝医生看起来很粗,但事实上心很细。

  夏天,诊室内只有屋顶的两个电风扇呼呼吹着带来一丝凉风,阿朝医生额头、鼻尖、背部的汗水自迎接一天中第一个病人开始,就不曾干过。如今这种天气,他的汗水能浸湿整个衣背,不得已,他一天需要换3件白大褂。最近,阿朝医生把头发剃了,“本以为头发剃光了会凉快些,没想到没用,头皮上还是会出汗水。”诊所里唯一有空调的地方就是储药室了,储药室是整个诊所条件最好的地方了,不仅整洁还凉快。“我热点没关系,不能热坏了药。”尽管这里的环境无法和医院相比,但找他看病的病人却一直络绎不绝,他的诊所,也成了同盟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在阿朝医生的诊所,无论看病之前多么痛苦的病人都有切身感受:医生很会说笑,这里太欢乐了。他颠覆了大家对医生的传统印象,不知道他性格的人,或者初次照面的人,也许会觉得这个长得像东北大汉的男人实在有些过于粗犷,不仅仅是长相,他的话也很“粗”,从他嘴里经常蹦出来“呆大”、“放屁”、“滚蛋”这些词。他并不介意大家说他的性格像“土匪”,因为他认为,常和病人说笑,能给病人一个好心情,而心情对病情恢复很有影响。对年轻人,他不时冒出几个不一定对路的英语单词,看完了就说“over”,想让病人起身或者转身,他会叫“go go go”;如果是上了年纪的患者、小儿患者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他就没了粗声大气,而是多了分“温柔”。但还是会不时冒出几句妙语,逗得大家开怀一笑。

图为阿朝医生给面瘫患者做针灸。 (记者余芬摄)

  躺在阳台处搭建的简易病床上的病人,是区内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前几天,他面瘫了,右边脸动不了。刚得病的时候,他到医院也看过,但没看好,后来经过打听,找到了传说中会治疑难杂症的阿朝医生。“已经来过两次了,针灸和拔罐,已经开始有知觉了,就像阿朝医生开玩笑说的,来的时候脸歪嘴斜,现在已经英俊不少了。”他说,“原来还挺不习惯他的看病和说话方式的,但后来发现,其实,这是他的一种个性魅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