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鄞州践行幸福教育理念 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9-01 14: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鄞州区东南小学的孩子们开心地蹦向校园。(资料图片)

  核心报道

  中国宁波网讯 首批浙江教育强县,率先在全国实施12年免费教育,2008年、2010年两次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成绩……

  近年来,宁波鄞州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形成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的局面。如今在鄞州,“让每一名孩子在均衡教育中享受幸福童年”已不仅仅是一句美丽的口号,而是成为家长认可、社会认同的一个现实存在。

  为贫困生点亮希望之灯

  今秋学期,鄞州区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民办公助学校)近90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区财政为此将每年投入1200万元。这是自2006年鄞州区每年设立专项资金400万元,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又一惠民举措。

  目前在鄞州区就读义务段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共有5.8万人,占全区义务段学生总量的54%,其中4.6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接纳率达81%,另有近9000名流动儿童在民办公助学校就读。来自河南信阳的外来务工者刘伟民有一儿一女都在鄞州入学,他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不但不放心,学杂费也不便宜,但在鄞州每年就能省下2800元的学费,这相当于他一个半月的收入。

  为保证教育服务公平化,鄞州区还通过慈善募捐、结对帮助、营养餐补贴等办法扶持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区财政列支经费30余万元,用于困难家庭子女爱心营养餐工程。每年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经费700万,用于补助教师工资、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等。

  另外,鄞州区加大“三残”儿童的就学保障力度,配置义务段学校智障儿童支持性资源教室,还于2009年投入2800万元迁建了占地8004平方米的区特教中心。

  推行“幸福教育”硕果累累

  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学习,成为鄞州教育思考探索的课题。如今,鄞州的“幸福教育”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在鄞州区,雅戈尔小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育不仅关注“术”的传授,更能站在关注“人”的高度上;鄞州职业教育中心推出特殊的课程单———“幸福课程”选修单,有78门课程,技能提升类、个性特长类、陶冶情操类的都有……

  孩子们能从中充分体验到课堂上的幸福,这都得益于鄞州区“幸福课堂”的打造。2011年4月,鄞州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确立了“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区域教育改革理念,绘制了鄞州幸福教育品牌创建战略蓝图。  

  另外,鄞州还组建“幸福教育”校际联盟,以联盟共同体形式进行校际帮扶交流,试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堂45分钟的课,老师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35分钟全部交给学生唱主角。

  最早尝试“高效课堂”的云龙中学早就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孩子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浓了,效率高了,成绩好了,人也阳光了。”云龙中学副校长任才宏说,现在学校里已找不到打架、破坏公物的“坏学生”,政教处老师连称自己可以“下岗”了。

  城乡结对助推教师成长

  农村弱校的师资力量如何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如何提升?鄞州区把城乡教师结对交流作为破解义务均衡教育的金钥匙。至2011年年底,全区共有60所义务段学校建立了结对互助关系。

  “我将针对学员各自的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争取3年内通过教育与科研结合的方式,帮助徒弟们提升到市名师的专业高度。”在今年4月鄞州区教育系统启动名师带徒活动中,市名师、鄞州区教研室的陶育义老师收到了10名弟子。

  而这只是今年鄞州师资培训的一个掠影。鄞州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从2006年起,区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07年,又启动强师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同时,教育部门还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辅导中心,开办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中老年教师轮训等培训班,做好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培训、“师徒帮带”、城乡结对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带出了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目前,全区拥有省特级教师8名、市名教师22名、市骨干教师41人,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6%。

  相关新闻

  为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月27日至9月15日,宁波市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工作,首批8个县市区将迎接省市评估。

  为总结首批8个县市区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特色做法和成效,并推广其成功经验,进而提炼和宣传“义务教育均衡的宁波样本”,本刊将派记者采访首批8个县市区的评估活动,并将选取其中几个典型代表跟踪报道。  东南商报 吴彦 车益明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鄞州践行幸福教育理念 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9-01 14:00:00

  鄞州区东南小学的孩子们开心地蹦向校园。(资料图片)

  核心报道

  中国宁波网讯 首批浙江教育强县,率先在全国实施12年免费教育,2008年、2010年两次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成绩……

  近年来,宁波鄞州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形成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的局面。如今在鄞州,“让每一名孩子在均衡教育中享受幸福童年”已不仅仅是一句美丽的口号,而是成为家长认可、社会认同的一个现实存在。

  为贫困生点亮希望之灯

  今秋学期,鄞州区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民办公助学校)近90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区财政为此将每年投入1200万元。这是自2006年鄞州区每年设立专项资金400万元,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又一惠民举措。

  目前在鄞州区就读义务段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共有5.8万人,占全区义务段学生总量的54%,其中4.6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接纳率达81%,另有近9000名流动儿童在民办公助学校就读。来自河南信阳的外来务工者刘伟民有一儿一女都在鄞州入学,他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不但不放心,学杂费也不便宜,但在鄞州每年就能省下2800元的学费,这相当于他一个半月的收入。

  为保证教育服务公平化,鄞州区还通过慈善募捐、结对帮助、营养餐补贴等办法扶持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区财政列支经费30余万元,用于困难家庭子女爱心营养餐工程。每年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经费700万,用于补助教师工资、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等。

  另外,鄞州区加大“三残”儿童的就学保障力度,配置义务段学校智障儿童支持性资源教室,还于2009年投入2800万元迁建了占地8004平方米的区特教中心。

  推行“幸福教育”硕果累累

  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学习,成为鄞州教育思考探索的课题。如今,鄞州的“幸福教育”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在鄞州区,雅戈尔小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育不仅关注“术”的传授,更能站在关注“人”的高度上;鄞州职业教育中心推出特殊的课程单———“幸福课程”选修单,有78门课程,技能提升类、个性特长类、陶冶情操类的都有……

  孩子们能从中充分体验到课堂上的幸福,这都得益于鄞州区“幸福课堂”的打造。2011年4月,鄞州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确立了“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区域教育改革理念,绘制了鄞州幸福教育品牌创建战略蓝图。  

  另外,鄞州还组建“幸福教育”校际联盟,以联盟共同体形式进行校际帮扶交流,试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堂45分钟的课,老师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35分钟全部交给学生唱主角。

  最早尝试“高效课堂”的云龙中学早就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孩子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浓了,效率高了,成绩好了,人也阳光了。”云龙中学副校长任才宏说,现在学校里已找不到打架、破坏公物的“坏学生”,政教处老师连称自己可以“下岗”了。

  城乡结对助推教师成长

  农村弱校的师资力量如何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如何提升?鄞州区把城乡教师结对交流作为破解义务均衡教育的金钥匙。至2011年年底,全区共有60所义务段学校建立了结对互助关系。

  “我将针对学员各自的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争取3年内通过教育与科研结合的方式,帮助徒弟们提升到市名师的专业高度。”在今年4月鄞州区教育系统启动名师带徒活动中,市名师、鄞州区教研室的陶育义老师收到了10名弟子。

  而这只是今年鄞州师资培训的一个掠影。鄞州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从2006年起,区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07年,又启动强师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同时,教育部门还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辅导中心,开办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中老年教师轮训等培训班,做好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培训、“师徒帮带”、城乡结对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带出了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目前,全区拥有省特级教师8名、市名教师22名、市骨干教师41人,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6%。

  相关新闻

  为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月27日至9月15日,宁波市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工作,首批8个县市区将迎接省市评估。

  为总结首批8个县市区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特色做法和成效,并推广其成功经验,进而提炼和宣传“义务教育均衡的宁波样本”,本刊将派记者采访首批8个县市区的评估活动,并将选取其中几个典型代表跟踪报道。  东南商报 吴彦 车益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