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大学就开始不断探索丰富校园文化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道路,从最初的校内实践拓展到校内外相结合的“法律大篷车”新模式。
十几年来,“法律大篷车”走进200多个城镇乡村,服务500多家社区学校,开展1000余件形式多样的普法、援助活动,逾10000名师生群众接受宣传和服务。同时它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创造学以致用的载体。更难得的是,“法律大篷车”的运行,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法治的共同进步。
营造独特的校园法治文化
“法律大篷车”自开展以来,不断探求新的思路,立足于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倡导“提升自我、服务他人”的理念。
“法律大篷车”每年会在学校演练“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担当审判人员和当事人,亲身接触案件的审判工作,并邀请其他同学作为观众。通过这种深情并茂的演出形式,更好地普及校园学生的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精神。
同学们还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模拟法庭”送到社区居民的身边,将普法宣传带进广大基层活动中。让居民更形象地接触法庭,了解法庭程序。
为了提高广大同学的维权意识,“法律大篷车”会在每年的3月15日如期举行“3·15维权活动”,通过下发传单,宣讲会,现场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高大家的法治觉悟,树立良好的法治文化建设形象。
针对校园日常的纠纷矛盾,“法律大篷车”还开设了校园法律诊所,诊所坚持提供多种免费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起草起诉书、答辩书、上诉书、申诉书、民事强制执行申请书等各类法律文书,进行诉讼代理。
“法律诊所”曾经与校园110合作,成功处理校园盗窃案件,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提供丰富的社会法律服务
每年的暑期,都能看到“法律大篷车”忙碌的身影。为更好地搭建便民利民的法律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法律大篷车”开展的法律知识夏令营会准时来到社区,向居民们普及法律知识。
同学们跟着指导老师深入街道、社区、城乡接合部等地区搭建法律服务新平台,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为社会群体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居民主要解决在婚姻继承、民间借款、房屋拆迁、债务纠纷、劳动争议等方面存在的较大疑惑。
此外,他们还将“法律援助”对准了农民工群体。“法律大篷车”曾经走进过慈溪等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深入工厂一线,对农民工法律现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并在工厂开设法律讲座,普及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
近几年,“法律大篷车”的援助范围日益扩展,他们还走进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一线,对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法律现状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在企业管理层中进行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并对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法律纠纷进行了简单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收获丰富的校内外成果
自1999年开展以来,“法律大篷车”至今已有13年历史。13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无论是普法宣传还是维权帮助,都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在学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有逾万名群众受益于此次活动,学校收到各方百姓的感谢信上百余封。
在整个“法律大篷车”活动中,宁波大学的学生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尤其是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生活状况,居住状况,子女教育状况等等。
在“法律大篷车”活动的影响、熏陶与锻炼下,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从宁大走出来,在法治文化的舞台上走得更远,这就是大篷车的魅力所在。
商聪聪同学是曾经的“法律大篷车”负责人,2003年分别在香港和里约热内卢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获得联合国区域犯罪与预防研究所15万元港币的科研经费。
傅忆文是宁大法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作为“法律大篷车”的主要成员,他参加了全国首届“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并打入了半决赛,获得优秀辩论奖和优秀风采奖。他们都曾活跃在大篷车的各个角落,如今将继续秉持大篷车精神一路前行。 东南商报 周 浩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