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讯(记者沈杨雁见习记者许东珂通讯员夏瑜)“袁老太有了接班人,终于能放宽心安度晚年了。”近日,古林镇仲一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古林草席手工编织工艺终于选出了新一代传承人。
鄞西地区固有种草织席的传统,其中,古林生产的草席当属最上乘,具有紧密、光滑、平直等特点。仲一村手工编织的黄古林草席以白麻为筋编织而成,是精品中的精品。
据明代宝庆《四明志》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人手工编织的草席已作为进贡的高档礼品。但随着岁月变迁,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辛苦行当了。
为保护传统文化,2009年,黄古林草席编织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古林镇仲一村成为传承基地。同年,当时已经82岁的仲一村编织能手袁阿蓝被确定为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唯一传承人,她也是浙江省第三批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如今,袁阿兰已经85岁了,年老体弱的她已压扣不动席机。她不时感叹:“老手艺怕是传不下去了……往后,人们想买手工做的席子怕是买不到了。”
为了扭转草席手工编织工艺青黄不接、可能失传的现实,近年来,古林镇作出了多方面努力。“得益于近年来有意识的保护,我们村现有席机20余台,传统手艺人40余名。基本上是夫妻档,一人压扣,一人插草。”仲一村村主任介绍说。
为了让手工编织工艺代代相传,古林镇中学编制了《古林市场草席编织》教材并向学生授课;同时,建立了黄古林草席编织室和陈列室。目前该校已成为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古林草席编织教学传承基地。
为了选拔纯手工白麻筋编织工艺能手,这几年,古林镇经常举行草席手工编织比赛。几经选拔,仲一村59岁的王伟国、58岁的陈仁菊夫妇接过袁老太的班,被推选为新一代传承人。
“一是技术过硬,二是年龄上的优势和夫妻间独有的默契。”对于能被推选为新一代传承人,王伟国夫妇既兴奋又自豪。
陈仁菊说:“我从10岁开始织席子,丈夫也是十几岁开始摆弄。不说我们技术有多好,但我们确实爱这门老行当,希望把这门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王伟国夫妇经常受邀到各地展示他们的草席编织绝活。“高桥、姜山、横溪,都去表演过;前段日子,还到义乌参加了文博会,”王伟国说,“我们非常乐意展示,希望有更多人领略到草席手工编织工艺的魅力。”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