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井余把杨洋从商务车上背下来,准备放到轮椅上。
苦难历程
生父走了,继父来了
15年前的一天,怀孕不到7个月的杨华突然肚子阵痛,孩子早产了。
“什么?!脑瘫孩子?”
家里人很难接受这个事实———这意味着杨洋的智力正常,但四肢却患了“马蹄足内翻”的病症,双手双足往内翻,无法走路,也无法用手……没多久,杨洋的亲生父亲离开了这个家。
2年后,刚离异的沈阳男人贾井余心灰意冷地来到了宁波。
贾井余和杨华从小就认识,多年后重逢,同病相怜,打算结婚。
杨华说,“你要考虑清楚了。”她指的是杨洋。
“我第一次抱他,他亲了我一下,咧开嘴笑了。”贾井余说,“你放心,这孩子准跟我亲的。”
就这样,贾井余走进杨洋的生活,并视这个2岁的重残儿为己出。脑瘫儿的康复生涯是非常艰难而又漫长的。巨大的康复治疗花费也是很多家庭无法承受的。为了让杨洋尽可能地接受康复治疗,改善身体功能,杨洋的外婆卖了房子给外孙治病。
有人说,贾井余睁着眼睛甘愿跳入“陷阱”。一家人带着杨洋四处求医,一连动了7次手术,让杨洋的双手能在一定程度上活动。但高额的医疗费用也让这个家越来越穷,最困难时,他们四处借钱,并靠政府补贴维持生计。
学游泳只是为了活下去
多次治疗也给小杨洋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痛的时候,杨洋说,“爸爸,反正我只是个残疾孩子,你们别要我了,把我扔了算了。”
贾井余听了心如刀割,“孩子,咱再试下,再治不好,就不治了。”
贾井余带孩子看从北京来的专家,专家还是摇头,说了一句:“你们去试试水疗,游泳也许会有帮助。”
游泳?贾井余决定试试。
2007年的一个夏天,他抱着杨洋跳下了姚江公园的水池。杨洋吓得大哭。但贾井余却发现儿子依靠水的浮力站了起来,一向沉静的贾井余兴奋得大叫起来。
孩子在水中能站起来,那一丝希望如阳光一样,照亮了贾井余疲惫的心。那个夏天,贾井余每天晚上都借着路灯的灯光,在这个不大的水池里手把手教杨洋游泳。
说起杨洋学游泳的事情,贾井余不再淡定,而是一脸的自豪,“我把他扔在水里,他能自己浮起来,所以他没几天就学会了游泳。”
2个月后,市残联寻找练体育的残疾少年苗子。于是,杨洋的名字出现在市残联体育干部林军的面前。
“杨洋整个人趴在他爸爸的背上,手、脚耷拉着,没力气。”林军说,孩子的手连皮球都拿不了,第一感觉是这孩子不适合练体育。
“这孩子会游泳的,我们不是为了去比赛,是为了能活下去,让我们跟着练游泳吧。”贾井余的这番话打动了林军,林军很快联系了专门教重残孩子游泳的李康茂教练,训练地点在原宁高专(现为宁波工程学院)的泳池。
成功之路
为了照顾孩子,去省队当“保姆”
就这样,杨洋的游泳生涯开始了,贾井余每天推着杨洋走一个半小时的路去学游泳,从没迟到过。
在教学过程中,李康茂得知了杨洋的身世,十分感动。贾井余依旧淡定,只说了句,“每天上学放学也是这样的,他叫我爸爸,我总要负责的。”
杨洋非常争气,进步很快。谁也没有想到,只跟着李康茂训练了不到2个月时间,杨洋就在宁波市青少年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取得了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2009年,杨洋被选到省队。由于他无法走路,且在一定程度上生活难以自理。一直靠打零工赚钱的贾井余一咬牙,辞了工作,去省队专门照顾杨洋。
考虑到省队可能不允许,于是贾井余向省队领导毛遂自荐,进入队中当“保姆”。“就是照顾杨洋的同时,还要照顾其他残疾运动员,帮他们打饭,帮他们洗衣服。他们问我要多少钱一个月。我说随你们发好了。最后,他们每月给我1000元钱。”贾井余说。
苦难的经历能最好地磨练一个人的心智,继父的付出落在杨洋的眼中,年幼的他每天刻苦训练,在省队金牌教练尹桂芬指导下,每天坚持游4000多米,游泳技术提高得很快。在贾井余当了2年多的保姆后,2011年,杨洋在全国残运会上拿到了4块金牌。
“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康复”
此次杨洋回来后,就要到第十五中学上学。贾井余的生活又要回到以前,背着他上下楼,每天6次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接送他上学、帮他料理大小便等生活事务。所以不同的是,杨洋心中又有了新目标,2016年残奥会。
贾井余说:“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康复。杨洋学了游泳后,身体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性格也开朗活泼,每次出去比赛,能交回来一堆朋友。他很快乐,我和他妈妈肯定也支持他4年后再战残奥会。”
在伦敦残奥会上,我市5位残奥健儿共夺得8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实现我市在残奥会上金牌、奖牌数零的突破,计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1项残奥会纪录、3项亚洲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残奥会金牌数一半以上由宁波“创造”。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通讯员范亚儿/文记者刘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