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馆展区,市民参观“小白礁1号”沉船复原模型。记者 崔引 摄
昨天,第二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981钻井平台模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设计模型、“象山小白礁1号”古沉船考古成果等一一亮相,供海岛发电的“小电站”、可以远洋深水养殖的网箱、用海藻作原料生产出的纺织纤维等海洋科技产品……不少海洋技术和海洋产品让人耳目一新。
国内首条海藻纤维生产线投产
海带、海苔等海藻除了食用,还能做什么?在昨天的海洽会上,绍兴的一家企业给出新答案:做成纤维。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成功上马国内首条海藻纤维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作医用敷料。
“生产海藻纤维的工艺流程是先从海带等海藻中提取一种叫海藻酸钠的物质,然后加入其他物质沉淀出海藻酸钙。再通过技术手段,做成海藻纤维,最终成为无纺布。”该公司林经理告诉记者,去年3月,他们从武汉纺织大学引进该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实验成果产业化,首条年产100吨的生产线今年初已经投产。
林经理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采用该公司的海藻纤维生产医用敷料,反响很好。在医用敷料的基础上,公司正在积极研发新产品,将尽快添置无纺布生产设备,向市场提供终端产品。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海藻纤维还具有相当多的性能。”林经理介绍,海藻纤维因为高度阻燃,可以用于制作消防服等特殊用途服装。因为亲肤,可以将海藻纤维做成服装面料,用于生产婴幼儿服装、女性内衣以及面膜等。
此外,宁波一所大学还展示了正在研发的深水抗风浪智能网箱系统模型,这种系统可以进行远洋深水养殖。
负责这一项目的陈教授告诉记者,如果遇到12级以上台风,智能网箱能够沉到15米以下的海域来躲避风浪。投喂系统能储存7天的饵料,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实现自动投喂。智能网箱系统能利用海洋能发电,可以远程无线实时监控,养殖人员完全可以一周才出海检查一次。目前这一系统还在进一步研发,预计4~5年后才能投入使用。
大白鲨“蛟龙号”游进海洽会
昨天,记者在海洽会国家馆看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模型与真实的“蛟龙号”一样大,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外型像一条大白鲨,张着大嘴,非常“凶猛”。两位潜航员付文韬、唐嘉陵也现身现场,与观众热情互动。
今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进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场还有一块展板详细地展示了“蛟龙号”的“十八般武艺”:“龙耳”———水声通信机让“蛟龙”想听就听,成为“蛟龙”号的耳目与喉舌;“龙甲”———钛合金外壳,能抗超高压;“龙尾”———X形稳定翼,具有较高的垂直稳定性和水平稳定性;“龙芯”———使用的充油银锌蓄电池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容量蓄电池,电量超过110千瓦时,能为“蛟龙”号提供超过几十个小时的动力……
付文韬、唐嘉陵两位潜航员分别来自湖南、四川。付文韬说,海底世界很丰富,在下潜到5000多米的时候,他看到了尾巴像老鼠一样的鼠尾鱼,还有头较大的半透明海参。另一位“蛟龙骑士”唐嘉陵则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潜航员,他说,作为潜航员,经常要独自面对漆黑冰冷的深海,所以必须要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
两位潜航员告诉记者,世界上至今深潜至万米深海的只有两个人,他们希望有一天也能潜入万米深海。
东南商报记者 薛智谊 房伟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