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玉龙饮水 长虹凌波——传承历史文脉的鄞江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9月23日 09:03   【 】 【打印

  鄞江廊桥旧影

  鄞江廊桥旧影

  鄞江廊桥内部结构旧影

  鄞江廊桥重建后效果图

  主讲人 谢国旗

  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宁波市鄞州区它山堰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文博副研究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和文艺家协会会员,鄞州区博物馆协会副会长。

  公元410年,东晋王朝在三江口建立了一个扼守大浃江(甬江)的要塞,以阻挡孙恩起义军的进攻,并将姚江旁乍浦的句(勾)章城迁治于鄞江旁的小溪(今鄞江镇)。到唐代,鄞江上终于有了鄞江桥。镇以桥名,桥以江名,江以县(区)名。鄞江桥位于今天的鄞州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当时称为“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是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简易竹木桥。

  北宋元丰年间(约公元1078年-1085年),“大德桥”被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的桥梁—————廊桥,更名为鄞江桥。鄞江桥“全长约38丈,宽约3丈,廊屋28间”,后经过多次维修或重建。南宋宰相楼钥,曾经登上鄞江桥并留下了诗句: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庭声不断;谁把并州快剪刀,平剪波澜成两段……

  1979年,为改善交通,鄞江桥被拆除,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近日,鄞江镇将在新址重建鄞江廊桥。

  鄞江廊桥的前身与由来

  在未建廊桥前,鄞江上的这座简易竹木桥,虽时遭洪水冲击而毁坏,但因简单所以修复也较为容易。后来虽然有近500年历史的明州州治地从鄞江古城迁移至今天的宁波三江口,但这里的市集繁华景象始终不减。廊桥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市镇商贸和保障参加庙会活动乡民的安全。当地民众于北宋元丰年间(约1078-1085),将“大德桥”改建成石墩、木构、屋盖式的廊桥,并更名为鄞江桥。

  随着岁月的流逝,该桥屡废屡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并立有碑记两块,现存于它山堰水利陈列馆的它山庙天井中。民国初期增桥匾2块,系会稽道尹黄庆澜所书,桥北端“大德会”旁曾立有镇桥塔,为佛教“经幢”,意在保佑过桥路人和桥梁建筑的安全。

  因为廊桥有顶,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但该桥在鄞江古城中还多了个贸易交易的特殊功能。

  鄞江廊桥的“扁担”结构

  中国的廊桥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亭桥,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在曲桥中段转角处设三角亭;有的廊桥与两岸建筑或廊相连,如苏州拙政园“小飞虹”和留园曲奚楼前的“绿廊桥”;风雨桥也叫风水桥,是广西侗族建筑的代表,博取民间建筑之精华,集亭、台、楼、阁于一身。而鄞江桥属于“木平(略拱)多孔石墩廊桥”。

  中国的廊桥大多分布于浙南、闽北地区的边界山区,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浙江庆元的“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是目前全国有文字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栱廊桥,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鄞江桥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比庆元县最早的廊桥晚了近五十多年,但是位于鄞州区洞桥镇的“老洞桥”,却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比庆元最早的廊桥要早64年。显然,鄞江廊桥的建筑技术不会参照路途遥远的庆元桥梁蓝本,因为近在咫尺的洞桥已经有了南塘河上的二孔廊桥“老洞桥”、蕙江上的七孔廊桥“百梁桥”。

  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桥梁大多处于山区,基本采用单孔木拱桥技术,由“桥脚、桥梁、桥屋”三部分组成,而桥脚和桥屋的做法全国普遍相同,采用木桩打底和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屋架。如庆元的廊桥是以粗大、笔直的木柱进行悬、托、架等建筑支梁体系搭建而成,形成“八”字型形状的高大跨孔结构,这也是《清明上河图》中廊桥的结构。

  但是,从鄞江廊桥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与浙南和闽北地区桥梁上的不同技术。鄞江廊桥不但要求多孔且孔跨“高而大”,且要有应对江上潮涨潮落和台风汛期山洪过水的桥墩。为此,鄞地民众自行设计出像现代汽车轮子上“铁扁担”一样的托木,施于每个石砌桥墩上,这些俗称“扁担”的双向伸臂木梁增加了桥孔的宽度,减轻了洪水冲击的压力。而比鄞江廊桥略早、位于洞桥镇蕙江村的百梁桥只是采用桥墩双端破水尖砌筑结构、减轻过水和飘浮物阻力的设计方法。

  鄞江廊桥的石砌墩上托木与梁木之间穿隔数根横木,将间断的主梁变成多支点连续梁,既有刚性支点,又有弹性支点。所以当地老人说起鄞江廊桥,有“过牛,桥会抖;猫从桥栏往下跳,桥也会抖”的说法。鄞江桥也因此被编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对该桥也有提及。

  鄞江廊桥的重建

  在1979年该桥拆除前,留下过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如1870年英国人包腊相册上找到的老照片,以及解放后及拆除前拍摄留下的老照片,还有《难忘的战斗》电影中鄞江桥画面镜头,可以找到部分廊桥原始内部结构的风貌。

  而这次重建鄞江桥的设计者,对鄞江桥的背景,以及区位、周边历史遗存、周边廊桥,还有鄞江桥的历史沿革、文献资料、历史照片、碑刻记载、廊屋特色、附属部分、材料来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全国范围内书籍上有关鄞江桥记载的内容上进行了数据、图像和结构上的分析。他们发现了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辑的《浙江民居》对鄞江桥也有介绍。通过其立面图、内部照片,基本上弄清了该桥的形制;在1979年该桥拆除前,浙江大学一批学者对鄞江桥建造科技的研究,更使双向伸臂梁桥的数据有了明确的概念。还发现在鄞江桥不远处的悬慈桥,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已创建了单向伸臂梁桥,现存桥梁虽为民国时重建,但仍保留原始遗风,也可作为技术的参照物。

  由此,鄞江桥的复建轮廓为:五个条石墩、28间廊屋、两端歇山顶建筑、内部6柱落地(桥梁上)的两则各三柱穿斗结构,中为五架梁,这一基本保持原貌的“复制品”,将通过复建呈现给今人。

  1979年拆除鄞江廊桥,是为了交通需要而改建成混凝土结构的水泥桥,解决鄞江南岸四个行政村农民手拉车、拖拉机的行驶需要,而今天复建是复原历史景观的需要,所以,需要另择新址。新址离原址不远,只是向西移约40米,建成后将成为“大夫第”与“郎官第”这两大古建筑群之间的一个景点。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建的鄞江桥或如玉龙饮水、长虹凌波,定格在鄞江的山水间,给青山绿水增添诗情画意。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