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质量,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08日 10:12   【 】 【打印
0

 

  记者:要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郑德兵:要真正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需要全面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和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城市综合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培育形成一批质量管理优秀、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优势企业,人民群众对城市总体质量水平比较满意。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质量强市工作,按照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条件,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与“六个加快”战略和“四好示范区”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质量强市工作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二是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三是质量强市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及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并在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解决。

  记者:我市下一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郑德兵: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活动,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质量发展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促进城市综合质量水平显著上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质量状况的满意率显著提高,使质量强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可靠保证,努力使我市质量强市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按照争创计划,我市需经过两年努力,于2014年前完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各项准备,然后提出验收申请,接受国家专家组的考核验收。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尽早获得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记者: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我市下一步将有哪些举措?

  郑德兵:着重从以下十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质量发展机制。把质量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质量建设政策支持力度,设立和落实政府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议质”制度、质量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二是大力培育和建设先进的质量文化。广泛宣传“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的质量理念和“诚信、责任、创新、卓越”的质量精神。广泛开展全民质量教育,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改进、质量风险分析等活动。健全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加大企业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三是大力加强质量基础工作。加强质量创新、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等建设。组织制订和实施一批联盟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质量诚信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力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推动全市1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建立卓越绩效孵化基地。

  四是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责任,建立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机制,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探索建立产品质量伤害监测体系。

  五是全面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大力培育创建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规划和政策,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大力培育标杆优势企业,支持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质量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人才队伍。

  六是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健全日常防控、舆情监测、隐患排查、紧急处置、事故调查、信息发布等制度;严厉打击非常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6%,主要农产品抽查合格率、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均超过99%,进出口商品法检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七是大幅提高工程质量。完善工程建设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等制度,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超过98%。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节能标准,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突出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八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开展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大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品牌,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努力保护和挖掘“中华老字号”等特色品牌。开展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生产性服务业满意度在85%以上,生活性服务业满意度在80%以上。

  九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污染隐患排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创建工程。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实施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十是努力实现质量成果全民共享。畅通“12365”、“12315”等质量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和解决各类质量投诉。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拓宽消费维权渠道,有效调节和处理质量纠纷。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类质量安全问题,处理及时达到100%。(记者 张 燕)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