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象山 正文

象山港大桥畔的“网箱养殖第一村”

岱衢族大黄鱼在这里安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17日 07:35   【 】 【打印
0

 

  当天,记者搭乘正准备上渔排做工的周文楚的快艇一起来到了他的渔排。“每个养殖网箱都有5个左右渔民看护,他们都长期生活在网箱上。”周师傅说。

  在周师傅的养殖区内,有大大小小10多个网箱,相互之间用20多厘米宽的木板隔开,为了增大浮力,木板下面还绑上了泡沫。走在上面,整个木板都会晃动起来,记者走在上面都颤巍巍的,而周师傅走起来却如履平地。

  “这些网箱养的都是岱衢族大黄鱼。”周师傅笑着说。记者看到网里的大黄鱼都已经有4指粗。据周师傅介绍,这几天已经有人预定了1万多条大黄鱼。

  周师傅说,要是行情好的话,一年赚个30万元也是很平常的。村里很多人都是靠养鱼富起来的。

  记者了解到,为防止港区的水环境正逐步恶化,改善西沪港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特色海水养殖产业,黄避岙乡于去年启动建设西沪港低碳混养示范区。

  如今村民在养殖鱼类的同时,还配套养殖海带、培育浒苔等海洋“蔬菜”以净化水环境,逐步向“鱼—贝—藻”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靠拢。

  今年该村养殖海带10余亩,年产量12吨以上;加工销售浒苔80余吨,产值400余万元。此外,高泥村少数村民还在去年尝试养殖了5000余笼海参,于今年春夏之交时,全部销售一空。

  大桥通车后,村民生活将更丰富多彩

  离开码头,汽车沿着海边公路向高泥村下面的自然村里高泥村驶去。

  临近村庄,一眼望去,村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二层或三层的小楼,有的还颇具现代欧式建筑风格。

  “这里的房子都是这样的,外高泥村的楼建得还要漂亮。”周文玉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村里的水泥路都特别干净,几乎家家的楼前都有一个绿色的垃圾箱。如果不是房屋前后整齐排放着的网箱养殖泡沫浮球,记者还以为来到了某个旅游小村。

  “村民们不仅住得宽敞,而且基本上都参保了新农合医保,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周文玉说。

  周文玉的女儿在丹城上班,记者到访那天,她刚好在家。她兴奋地对记者说:“村里很多人都盼着象山港大桥能快点通车。据说大桥通车后,到宁波市区只需半个多小时,村民们都说,通车后,不逛丹城了,要逛鄞州万达广场了。”

  里高泥村有一个广场,晚上只要不刮风下雨,妇女们都会出来跳广场舞。广场上还建了一个农民会所,里面有聊天室、农家书屋等。

  在农家书屋,记者遇到正在看书的村民鲍成西和柴志。柴志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文化娱乐生活枯燥,村民平时靠打麻将消磨时间,“现在,来书屋看书借书的人多了。”

  “大家最想看的是农业科技书籍,特别是种植、养殖类科技书籍。”柴志说。记者 蔡铁锋 鲁威/文 徐佳伟/摄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