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士港镇一家企业打工的河南外来工葛志华,白天是电焊工,晚上是写作者。他花费5年时间,将自己在集士港十年的打工经历写成两部共40多万字的励志长篇小说稿——《希望就在前方》和《未来还有多远》。
是怎样的执着,让他坚持文学梦?前天,我们来到葛志华暂住的集士港镇祝家桥村采访了他。 葛志华暂住的小屋只有十多平方米,破旧、昏暗,几乎没有陈设。如果不是床头床尾堆满的书籍和那厚厚一摞稿纸放在眼前,很难想像这40多万字出自这名瘦弱的外来工之手。
葛志华从床下的拉杆箱里拿出书稿,非常厚重的三大摞。两部小说稿的题材都是反映外来工的打工历程的,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蓝本,构建了一方外来务工者生活、爱情、事业的“大观园”。翻阅书稿,他动情地说:“我把书稿给周围工友看,他们看得都哭了,说写到他们心里去了。”
葛志华出生在河南农村,也曾是名大学生。但上大学后一年,一场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高昂的手术费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葛志华因此辍学,伤愈后开始了艰辛打拼。不过,即便生活再艰辛、再忙碌,他都不肯放弃心中的文学梦。
让葛志华提笔写作的,是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的一次讲座。“我一直喜欢阅读,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经常去听讲堂。”宁波著名女作家夏真在讲座上的一席话,深深地鼓励了他。“我记得她说,先从身边的事情写起,写自己有感触的,亲力亲为的故事,要记住,别人能,我也能。”
2008年开始,葛志华在拥挤的出租房里挤出一方空间,架起简易书桌,床沿就是凳子。从此开始了长篇文学创作之路。“家里没电脑,我先用手写,修改完毕后,再到网吧打字。”每天,他都要写作到凌晨一二点钟才睡,第二天依然准时去上班。
就这样,葛志华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文学梦。他说,这几年,他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而很多没发表的作品,都被他珍藏在床下的拉杆箱里。其小说稿《希望就在前方》的一个片段,也曾被《新鄞州人作品精选》收录。
目前葛志华的两部小说因资金问题都未能出版。“这两部小说已通过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初审,但自费出书起码需要3万元。”葛志华说,“这笔高额费用我实在负担不起。不过,我依旧会坚持我的文学梦,继续写下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