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二段一点”——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宁波面孔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2月28日 10:44   【 】 【打印
0

  余姚马渚西横河闸

  解读一:二段河道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滨江西兴码头,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口出海,全长239公里,沟通钱塘江与甬江之间的宁绍平原东西向水系,是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宁波市境内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的“浙东运河”河道共计两段,均属于运河水工遗存。

  第一段为“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又称虞余运河,起于绍兴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止于宁波余姚斗门即虞余运河与姚江相交处。这段运河总里程长约25公里,最终汇入姚江干流。其中,流经宁波市境内的河道被称为虞余运河马渚段,起于长坝闸,由马渚横河、湖塘江、马渚中河等河道组成,历史上曾分布有桥梁、纤道、堰坝、斗门、碶闸、渡口、仓库、会馆等一批水利配套设施。

  浙东运河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山阴故水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浙东运河中的上虞———余姚段始建于宋代,充分利用了江南地区多湖泊沼泽的有利条件,通过长期整治逐渐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运河。上虞———余姚段运河作为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一条重要河段,对运河沿岸城镇、村落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东运河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者。这段运河至今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一条使用至今的繁忙航道,且运河两岸村镇至今大多保留着沿河布局的风貌。

  列入大运河申遗文本第二段运河的是“浙东运河宁波段”,它起于水陆交通重镇余姚丈亭的三江口,沿基本人工化的慈江河道至江南古县城慈城,再向南经刹子港,止于小西坝与姚江连接处,总里程约23公里。

  古代往来绍兴、宁波两地的内河船舶抗风浪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出现文献所称的“乘潮多风险,故舟行每由小江,小江即后江也”现象。这里的“小江”指的是慈江,也称里江、丈亭江。也就是说,船只走水路往返绍兴、余姚、鄞县和镇海等地,大多因受潮汐的影响,趋利避害不走前江即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河段,而是改走以人工运河为主的河道慈江、中大河和刹子港。

  慈江、中大河、刹子港等运河河道与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一样,也是开凿于浙东运河的黄金时期宋代。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为了避免潮汐影响,宁波地方官吏组织人力,在原有天然河道基础上进行疏浚开挖,开通了慈江———中大河航道,于是到达镇海口的路径多了一条相对安全的河道。这也意味着船只过丈亭以东河道,可以选择不经过姚江、甬江这两大潮汐江入海。刹子港又称刹子浦,长约4公里,是沟通慈江和姚江的一条直河,由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买民田开挖而成。当年还在刹子港的南端建有一座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船只拖过大西坝后便可经由便捷通道西塘河直接进入宁波府城。

  关于浙东运河宁波段的走向、沿线重要节点和运河设施带给人们的便利,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称“前江,县南十五里。源出余姚县太平山,流为姚江,入县境,至丈亭渡分为二:一由车厩渡历县南十五里之赭山渡,又东十余里,即鄞县之西渡也。一由丈亭北折而东,贯县城中,出东郭,抵县东南十五里之茅洲闸。又东南流七里,为化纸闸,而入定海县境。宋宝祐五年,制使吴潜于县东南五里夹田桥,引流导江,凡十余里,为沾溉之利。一名管山江,合流入鄞县界,亦谓之慈溪江。又有新堰,在县东南十二里,亦宋吴潜所建,堰下之田,不患斥卤,舟楫往来下江者胥利焉”。

  至于浙东运河宁波段及周边城镇、运河码头、市场贸易的繁荣情况,在朝鲜人崔溥所著《漂海录》中有着明确记录。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崔溥所在船只遭遇风暴,他和同船40余人从朝鲜济州岛漂到浙东沿海,后来沿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被护送至京城,他称当时的浙东运河“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市井繁华的程度,今人可以由此想像。陆游的《发丈亭》、王淮的《丈亭渡》、郑溱的《舟次丈亭》、董沅的《夜泊慈江》等描写丈亭、慈江的诗歌,记载了诗人航行于浙东运河宁波段时的内心感受和周边景物,是大运河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文学遗产。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