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鸟》、《江南话语》是宁波广电集团着力打造的文化类精品栏目,近年来,它们的精品创作成果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节目创优“宁波现象”,宁波电台交通音乐频道《如意鸟》团队主创的广播精品囊括中国新闻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大奖及省政府奖等100多个,成为精品创优的“高产田”。在这个栏目基础上还培育出一个“长江韬奋奖”、2个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2个“金话筒”提名奖。《如意鸟》团队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宁波电视台《江南话语》18次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国家级大奖,曾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全国电视优秀文化栏目”荣誉称号。
《如意鸟》和《江南话语》是浙东文化的广播电视标识之一。两档精品栏目坚持地域化发展,把江南精致文化的意识融入日常节目的精品化创作,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深刻揭示和探寻浙东历史文化之渊源、彰显城市精神,实现在更广的传播范围内张扬浙东文化;同时坚持地域化与现代思辨的融合,凸显现代广电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播音乐专题中,有表现河姆渡启蒙文化力量的《火兽人———骨笛印象》,融汇了以“火”为代表的启蒙思想、以“兽”为指代的原始力量与生命激情、以“人”为代表的文化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锣鼓声处是故乡》与《越瓷风》等讲述了民间艺术的辉煌与衰落,有迷人的音乐部分,更有令人回味与深思的关于“失落的乡村”的喟叹;表现浙东革命文化的文学专题《柔石路三号》等,以水墨画般的音响创造,勾勒了一位内心坚贞的革命青年,又以现代意象渲染着对家国与理想执着的热爱。这些来自浙东大地的美好作品,通过现代的手法,用广播音画的手段不断进行再造和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记协、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浙江记协、浙江广播电视学会等8家单位曾经联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甚至认为在传播本土文化上,宁波的做法具有全国的推广性和示范性。电视专题中,有反映浙东先贤的《朱舜水》、《黄宗羲》,表现民族大义的《张苍水》,反映河姆渡文化起源的《田螺山之谜》,反映江南文化的《天一阁》、《文明的碎片———越窑》等,追寻中国第一艘铁甲船的《寻找宝顺轮》,反映浙东第一桥灵桥的沧桑历史的《风雨灵桥》,中国第一木结构建筑的《发现保国寺》,表现鸦片战争宁波抗英的《镇海口保卫战》,展现民俗民风的《弹棉花》、《磨刀人》等,通过对相关事件、人物等追溯,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度思考,既有恬淡安宁的人文温情,宁静致远的文化底蕴,又有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灼灼闪光的新颖创造。
宁波广电集团还不断拓展广播电视表现手法,体裁形式紧跟时代节奏。2004年,《如意鸟》推出打造全新时尚声媒的理念,全新改版了大型广播新闻、访谈、专题、综合性栏目《如意鸟·有声杂志》,根据高中低端不同层次听众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如意鸟》广播专题、广播访谈、广播文学、广播音乐、广播戏曲、广播综艺、轻广播剧等系列。之后应听众所需,又陆续推出《如意鸟》故事版、娱乐版栏目,《如意鸟·雪莉时间》文化类社教专题等形式,保持纪实与艺术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文化变迁,深刻揭示文化人物命运。同时创新制作手段,打造了一批听觉精品。获中国新闻奖的《跨越蓝色的梦想》“有效音响”的使用十分传神,将建桥的辛苦与磅礴用声音直接表现出来了;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骨笛印象》对音乐进行了充分的音响化处理,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音乐场景,完全把广播作品当成了一件声音艺术品来构架与设计,给人传神传情的听觉冲击力。在电视栏目创新上,《江南话语》注重风格统一,格调精美高雅又不失现代节奏,形成了明显的江南优雅审美特色,善于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比如《寻迹白云庄》、《剡溪寻缘》等历史人文题材,作品镜头叙事凝重深厚,绵延的长镜头传递着历史的内在气息;而电视文学《弹棉花》、《磨刀人》等民俗民风内容,镜头短促简练,注重节奏变化,以闲散的画面叙事再现旧日民间工匠和艺人的生活,传达悠闲节奏与古老韵味。在节目所需的人物设置、音乐选用、画面运用上也都体现出了严格的文化品格与江南风情的双重特色,使每一期的节目都能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完整协调地组合成了《江南话语》独特的艺术风格。
记者 陈青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