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27年磨得“零”的突破

宁波大学一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背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4月01日 06:52   【 】 【打印
0

  全球首次桥墩防撞装置实船撞击实验获得成功。国内外桥梁界一个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奥秘就在于安装在桥墩周边的柔性防撞装置,当船舶撞向桥墩时,在诸多柔性部件的共同作用下,撞击力大大降低,并且船舶有时间和空间转向,撞击反作用力再加上水流的升力作用,将船舶推离桥墩,使船舶沿防撞装置外侧滑走,从而带走撞击的大部分动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这个装置的设计原理就来源于“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

   27年的坚守

  “宁波大学啊,祝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奇葆同志颁奖时的一句祝贺,令79岁高龄的王礼立感慨万千。

  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全国规格的肯定,王礼立教授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整整奋斗了27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礼立的力学梦持续了半个世纪。从他踏上力学之路,到第一次登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台,昔日意气风发的青年已迈入苍颜白发的老年。王教授告诉记者,除了梦想一路支撑着他毕生在力学领域探索,在他身后,更有一群甘愿献身科学的人,默默地努力着。

  1985年,已是中国科技大学学术骨干的王礼立参与宁波大学创建,担任首届副校长。1986年,在他的努力下,宁波大学创建了“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由此开始。整整27年的研究,前后有30多位科技专家、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董新龙老师是团队中与王教授合作时间最长的队员之一。董老师回忆说,那时他和几位同事刚从大学毕业,王教授的科研项目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记得那时候,除了给学生上课,每天余下的时间他们都泡在实验室,不是啃厚砖般的文献资料,就是埋头做实验。每天晚上,直到学校熄灯关门,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实验室。就这样,在王礼立教授的率领下,董新龙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

  回顾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王礼立教授感慨万千:“基础研究太重要了。在现在的环境下,需要一个团队合作,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太不容易了。”

  直到2006年,王礼立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开始爆发。那年,他们的《应力波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又相继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直到这次一举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者之一周风华老师说,由于奖项按规定只能申报五个人,但其实名单外还有许多“无名”英雄,这次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如此高规格奖项,应该说是整个团队成员几十年来艰苦付出后的一次爆发。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