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作风
坚持“身教胜于言教”
在教学工作中,王礼立强调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严谨性,又注重反映学科新进展;他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讲授研究生课程时,采用课堂讲授和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王礼立注重教育学生全面成长。他喜欢和学生谈学问、谈思想、谈生活、谈人生体会。在谈怎样做学问的同时,经常跟同学强调要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人;即使处于逆境中也不能失去方向,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常常以“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与同学共勉。他坚持“身教胜于言教”,不论是出野外做实验,还是在校内实验室,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既动口、也动手,起到表率作用;即使现在过了古稀之年,还是亲力亲为。
科学研究
他的研究到底是什么?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三句话不离本行,采访时,王礼立大部分时间都在谈“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别看项目名称有点深奥难懂,其实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王教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从前,车辆在行进过程中,飞来一颗小石子,前挡风玻璃发生严重碎裂的一面往往不是与石子直接接触的外面,而是里面。
为什么会这样?教授说:“加载压力可以压跨一栋楼,突然去除那种压力,也可能使楼倒塌。这就是卸载失效。”
之前很多人都关注加载波效应,而王教授和他的团队从1981年开始,对被忽视的卸载波和卸载效应展开系统研究:发现了加-卸载边界传播规律及其定量确定方法,建立“卸载失效”理论,首次揭示了正面层裂现象;分析了应变率相关梁的动态弯曲过程,建立了梁在横向冲击载荷下适用性更广的“移行剪切铰失效”理论。
这个被王教授称为“应用基础性研究”的项目进行了近30年,前后至少有超过30多位科技专家、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王教授说:“真的并非我一人之功,基础性研究团队合力最重要。”
记者采访王礼立时,注意到一个细节,王礼立在采访时总说团队,拍照时坚持要拍集体照,不要拍个人,他非常尊重团队中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