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沿海8个城市对口帮扶贵州,其中,我市对口帮扶贵州黔西南州。4月13日至18日,本市5位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记者一起,应邀参加了贵州新闻调研采访活动。
印象中,地处高原的贵州,山川秀丽却贫穷落后。然而,这几天我们在贵州黔西南州一带采访时发现,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经济社会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农村,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沿途风景如画,历时十六载注入的宁波元素,则令贵州的山水更加多彩。
对口帮扶
黔西南州脱贫致富
十年前,居住在黔西南州兴仁县万屯镇的华德兴,与其他村民一样,每年除了在自家的承包田里种植玉米和水稻外,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十年后,老华仅凭自家承包田的十亩杨梅树,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我家能够过上好日子,真是从心里感谢宁波人啊。”华德兴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2001年,宁波援助的第一批杨梅树苗送抵万屯镇时,许多村民不敢接收,原因是从树苗长大到结果大约需要5年时间,这就意味着5年间田里将颗粒无收。华德兴第一个站了出来,在自家十亩承包田种上了杨梅树苗。“5年口粮由政府补助,何乐而不为呢?”华德兴如此盘算。
杨梅树进入了盛果期后,平均每亩每年收入超万元。看到老华种杨梅树发财了,村民们纷纷效仿。
万屯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吴洪国说,截至目前,全镇9个村的杨梅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覆盖农户2508户,平均亩产值近万元。杨梅树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自1996年对口帮扶黔西南州以来,我市累计投入黔西南州对口帮扶资金3.65亿元,建成项目1314个。其中,帮助黔西南州实施的“晴隆模式”成为了全国南方草地畜牧业推广的典型;除了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外,还建成了猪场坪乡万亩核桃基地、贞丰县黄花梨基地,通过扶持优质水果、茶叶、商品牛、商品猪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黔西南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