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宁波市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预备人选综述 层层筛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5月22日 08:11   【 】 【打印
0

  公开公正

  阳光操作赢公信

  近段时间,各地一些“火箭提拔”的年轻干部为广大网友“吐槽”,质疑其中存在暗箱操作,引发社会各界议论。

  “我们这次年轻干部选拔必须经得起考验,必须进一步提高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和社会公认度。”杨立平部长多次强调这一点。

  选拔工作尚未开始,宁波就赢得了喝彩。

  3月4日,一则有关“我市首次就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向社会征求意见”的稿件登上本市及省级各媒体。同时,具体的征求意见公告刊登在东方党建网上。公告中,市委组织部希望广大市民对参与竞争者报考条件和赋分指标是否合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回应,国内部分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也作了报道,给予好评。

  期间,共收到各类邮件101份,微博转发评论410条次。市委组织部经认真研究后,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方案完善和工作实施中得以体现。比如,在履历赋分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主要领导工作经历的赋分差距等。

  接下来的选拔各环节,对媒体记者全程公开,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本报记者从报名和现场审核、笔试、集体面谈、能力测评等各环节全程跟踪采访。甚至连以往甚为神秘的考察环节,也邀请本报记者跟随考察组到考生所在社区和家庭了解考察情况。

  在集体面谈环节,设立大众评委,由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组成,经现场抽签从20人中留下15人,参加市管副职预备人选的结构化面试打分。本报记者也有幸成为大众评委的一员。大众评委分数占结构化面试分数的30%。

  在考察环节,民意成为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对每名干部的考察,至少征询20名干部群众的意见。考察民意时,通过在其工作单位发放民主测评及征求意见表,对其任现职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其作为市管副职预备人选的适宜度征求意见。群众评价也占考察总分的30%。

  每个比选环节,都及时公布结果,在阳光下接受广大市民的检验。

  而最终的选拔结果也让落选者所信服。“在同场竞技中,我们自己也能看出哪些考生比较出色,尤其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在一起讨论发言,有的谈笑如云,有的挥洒自如,水平谁高谁下一清二楚。最后入选的与我心目中的佼佼者确实比较接近。”来自江东区福明街道的年轻干部应钟铱说。

  市管副职预备人选20名正式人选中,来自党政机关16名,事业单位2名,国有企业2名。其中市直单位6名,县(市)区14名,相对比较平衡。他们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1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的10名,其中副高职称1名,知识层次比较高。

  作为年轻干部,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缺少综合岗位锻炼,工作中不够大胆泼辣,领导岗位经验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针对这些不足,市委组织部已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将通过“培训提优、一线赛优”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希望通过一年的时间,让这批预备人选在自信心、领导力、意志力、执行力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已告一段落,他们的成长刚刚开始。

  盘点

  本市选拔工作中的第一次

  市委实施“优苗选育”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而作为其第一步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预备人选工作,探索实施了许多创新举措和方法。

  1、首次竞争性选领导干部预备人选,体现干部工作理念创新。

  2、首次在竞争性选拔开展前面向社会就报考者资格条件和履历赋分指标等公开征求意见建议,体现选拔工作的公开透明。

  3、首次邀请基层“两代表一委员”列席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共商竞争性选拔方案。

  4、首次专门设置面向国企和两新组织人员的选拔计划,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打开用人视野。

  5、首次明确提出,有国(境)外永久居留权、长期居留许可或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受理报考,体现干部选拔另一个鲜明导向。

  6、首次把经验履历赋分与笔试成绩合成确定入闱人选,改变简单地“唯考试定胜负”的做法。

  7、首次在市管后备干部选拔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干部的考查更加全面。

  8、首次采用结构化面试即问即答的形式。

  9、首次引入“人机对话”对干部进行能力测评,考查干部的领导潜质。

  10、首次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引入心理测评,体现选拔干部也注重情商表现。

  11、首次采用“六个维度”考察干部方式,从德行、民意、能力、潜力、作风、情商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12、首次在考察中向其同事就岗位适宜度征求意见。

  13、首次在考察中实行个人总结“公开、公示、公议”。

  14、首次对考察评价情况进行量化赋化,其中群众评价占30%,体现干部考察更加注重民意。

  15、首次在考察环节邀请记者参加,体现考察工作阳光透明。

  专家点评

  宁波是我省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发源地,多年来秉承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这次宁波市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目的是更好地把政治品质好、道德品行优、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加强培养,拉长赛道,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

  这次选拔创新做法不少,是近几年来我省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质量的重要探索。一是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要求,既注重“考能”,更注重“考德”。二是改进测评方式,提高评价科学性,让有工作实绩、有实践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人考得好、有机会。三是坚持考察重实绩、选用不唯分。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防止简单地以考取人、唯分是用。四是坚持让群众广泛参与。重视群众评价,尊重群众选择,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发挥民意在竞争性选拔中的有效作用。

  当然,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公信度高不高、生命力强不强,关键取决于选拔质量。期待宁波市加强对选拔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系统培养,在若干年后回头看看选拔的质量到底如何,通过比较分析,为全省提供更有价值的经验总结。

  王利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处长,多年从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记者沈朝晖

编辑: 杜寅